广工大佛山研究院 助南海制造迈向“智造”

■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外景。
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制造”迈向“智造”,离不开创新技术、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的集聚。
2013年3月,由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政府、南海区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的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工大佛山研究院”)正式成立,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于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创新型科研实体和公共服务平台。
广工大佛山研究院小档案:
●2013年成立,建成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实验室,为行业提供精细化技术支撑、人才培训及创新创业服务。
●三大创新中心功能:机器人及自动化、精密装备、3D
打印和智能制造。
●国家级孵化器、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连续三年获评国家级优秀(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资质。
广工大佛山研究院为南海提供哪些服务?
技术支撑
发挥机器人、精密装备、3D打印三大创新中心功能,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建立细分行业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企业孵化
通过“孵化器-加速器-规模化生产”孵化平台链、“科技创新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培育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定制式孵化育成服务。
人才培养
研究院已建设集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智能制造、精益管理等领域的培训中心,以及中德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示范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定点机构结合为一体的开放式产业工人培训载体,为南海企业和产业培养后备人才。
成果转化
通过线上研究院“智汇+”众包平台,为需求方提供精准服务。平台具备信息获取、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产品推荐、需求发布等协同创新功能。
成效 服务企业超400家 孵化企业超百家
一
平台建设
7大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3D打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机器视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无人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大创新创业平台:工匠创客汇、3D打印应用创新中心、机器人创新中心、精密装备创新中心。
3大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机器视觉实验室。
二
企业服务及人才引育
成立以来,服务本地企业超400家,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超100项。同时,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了200多名海内外高端人才,并为本地企业培养工程硕士、培训工程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超400人,培养中高职院校机器人方向教师及企业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3D打印方向教师及专业技术人才2000余人。
三
孵化服务
累计引入16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创新创业团队,孵化企业115家,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家;申请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典型案例
1 建设板级扇出型封装示范线
半导体产业比较常见的晶圆级扇出型封装技术较为成熟,但面临成本瓶颈,一旦尺寸超过12寸,成本就会成指数型上升。而板级扇出型封装技术突破了这一问题。
2019年,广工大佛山研究院联合10余家半导体上下游企业共同成立板级扇出型封装创新联合体,形成半导体创新联盟,对芯片封装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建设板级扇出型封装示范线及服务平台。
2 打造“智汇+”线上研究院
2017年,广工大佛山研究院发布新型网络化集成服务平台——“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提供技术评估、项目管理、项目咨询等服务,提供从技术设计、发包、接包到项目结束的全流程线上项目对接服务,充当项目发包者、管理者、接包者、经理人几个角色协调合作的桥梁。
截至目前,平台共收到需求项目1036个,平台完成案例813个,专利成果158个,新产品成果140个,专家入库514人,进驻平台技术服务商580余家,服务企业超过800家。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 许徐以 通讯员 刘桂珠 姚炜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