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走专道” 菌菇“住公寓”
南海帮黔东南州麻江县杏山街道良田村拓宽田间路,发展大棚种植产业

■谷羊村修建种植大棚。
珠江时报讯记者梁慧恩摄影报道五月,黔东南州麻江县杏山街道良田村,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如同银链串联起农田。村民潘中洪驾驶着满载辣椒苗的三轮车穿梭其间,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南海亲人送来的‘致富路’,让咱庄稼汉的扁担退休喽!”车斗里,嫩绿的辣椒苗在晨露中舒展身姿。
这条宽4.5米,长140米的“致富路”曾是村民的揪心路:1米宽的黄土路一面临山、一面临涯,开着三轮车经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麻江小组组员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村民的叹息:“好几辆车在这里‘栽了跟头’,运的农产品全喂了山沟沟。”
2024年年底,迎来转机。麻江小组组员迎着寒风多次征询群众意见,编制道路硬化完善实施方案。不久后,24万元南海区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工程队开山凿石,将道路拓宽硬化,短短数月,道路旧貌换新颜。
路通,财通。过去运自家种的梨、水稻,挑担子压得农户肩膀脱皮,现在一脚油门就能到地头。产业路联通的150亩农田化作“聚宝盆”,86户农户从中受益。“往年光是运输成本就吃掉不少利润。”良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小丽喜上眉梢,“硬化后的道路不仅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收购商也能直接开车到田头议价,确保产销畅通。”
距良田村7公里的谷羊村,科技赋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插上翅膀。走进村内的“智慧菇房”,4排5层立体架上的38000个菌包正在孕育“菌中皇后”竹荪,预计2个月后就可采收。
今年初,村里计划集约1.03公顷(15.5亩)土地种植竹荪,请来麻江小组出谋划策。结合竹荪栽培田不宜连作的特性,且项目地附近建有西牛滩水库且毗邻河流,用水有保障,电力充足等优势,麻江小组给出发展大棚种植产业的思路。
在麻江小组的“产业导航”下,谷羊村村干部打通“任督二脉”,到云南等地学习大棚种植技术。麻江小组还给出“真金白银”,投入帮扶资金59万元帮助谷羊村建起竹荪种植基地。基地内配备自动温控系统,能调节竹荪生长所需的光照、养分、二氧化碳及土壤温湿度,保障竹荪生长环境,提高竹荪亩产量。
在这个200平方米的“科技魔方”加持下,竹荪实现一年可摘2季,1季可摘三茬。按每个菌包出鲜菇0.1公斤核算,一茬可产3800公斤鲜菇,按鲜菇每公斤35元售价计算,年产值近80万元以上。
产业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今年以来,已有20位村民通过修建大棚、在基地务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家门口的竹荪产业成为他们的“幸福靠山”,促进增收约7万元。谷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正明信心满满:村里计划继续扩充基地面积,让小小食用菌成为带动群众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