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布局+拓展市场 应对多变贸易形势
南海床垫企业宜奥科技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条腿”走路,实现稳中求进

■宜奥科技展厅。
“信心比一切都重要,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应对挑战。”谈到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佛山市宜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谭俊目光坚定,信心满满。
在采访中,谭俊指着数据进一步解释道:“美国本土的人工成本及部分材料采购成本比我们高不少。就拿原材料来说,国内供应链成熟度高,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即便市场变化,我们产品的综合成本依旧具有竞争力。”
多年来,宜奥科技与全球供应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能够根据需求迅速调整生产规模,在保证供应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正是源于对全球生产的前瞻布局,以及国内国外市场“两条腿”走路,宜奥科技在市场变化下,拥有了稳稳的战略定力。
实现全球生产布局从容应对挑战
2018年,美国第一批长达1102项的加征关税商品清单中,床垫赫然在列。
“从2018年美国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已做出预判,并着手进行全球生产布局。”谭俊透露,为规避贸易风险,宜奥科技迅速在东盟、北美等地区布局生产基地。
2018年,宜奥集团与国外客户合作在东南亚设厂;2020年,在美国开设工厂;2021年,于加拿大落子建厂。“海外设厂”战略的实施,与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经历三十多年的代加工(OEM)后,宜奥集团于2018年开启跨境电商板块,迈出自主品牌建设的第一步。
“在海外建厂,从选址、拿地,到招聘工人、培训上岗,每一步都困难重重,但这是分散贸易风险、贴近区域市场需求的关键之举。”谭俊介绍道。如今,宜奥科技提前规划的全球工厂网络成效显著。在后续市场波动中,这些海外工厂如同坚固堡垒,为企业稳定市场份额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双循环与国补机遇 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从市场占比来看,宜奥科技当前国内业务贡献20%营收,外贸仍为主战场,其中美国市场占集团总营收约30%。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宜奥科技将积极把握双循环与国补机遇,大力拓展国内市场。
4月22日,宜奥科技以“未来可持续生活新可能”为主题,举办品牌战略升级暨新品发布会,同时揭开其建设的宜骏工业园的神秘面纱。记者了解到,作为南海区九江镇最大的“工改工”项目,宜骏工业园计划于2025年9月底前完成二期8.4万平方米建筑物的拆除。工业园建成后,将吸引众多知名企业入驻,预计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
发布会上,宜奥科技不仅推出了新的品牌战略、搭载创新技术的“和”系列新品,还公布了全国招商政策,从多个维度重新定义绿色家居新生态。在谭俊看来,国内床垫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消费者健康睡眠及换新意识提升,国内床垫使用年限缩短,将带动更换需求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床垫销售数量约7000万张,且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床垫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床垫渗透率约60%,而发达国家已达85%;我国床垫更换频率低,49.8%的中国受访者正在使用超过5年的床垫,反观美国,70%的家庭平均三年更换一次床垫,约20%的使用者认为床垫使用周期最好不超过三年。
2024年,各地推进家居国补政策,床垫因更换便利、较其他家具品类更易激发增量需求,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依托40余年的制造经验沉淀,我们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这次推出的新品在材料环保性、产品智能化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我们就是要强化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同。”谭俊表示。从品牌定位、产品研发,到商业模式创新,宜奥科技正加速推动国货品牌升级,坚定地朝着从“制造”向“智造+品牌”转型迈进。
定制化+智能化 为消费者提供专属解决方案
创立于1983年的宜奥科技,专注床垫研发与生产42年,产品远销欧、美、澳、加等83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5000万家庭,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寝具行业“出口冠军”。
宜奥科技通过广泛调研发现,随着睡眠经济加速发展,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改善睡眠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市面上标配的睡眠床垫,难以满足孕妇、腰脊有伤患者等特殊人群的身体需求;从儿童到长者,一张大众睡感的床垫也无法适配所有人;男女身高体重不同,对床垫支撑力度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为此,宜奥科技将“定制化”与“智能化”相结合。面对市场变化与消费者需求,推出YS定制测试系统,专注个性化设计,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定人群,以及不同使用场景,提供定制化床垫解决方案。该系统由宜奥科技自主实验室、国内专业睡眠机构、美国知名高校共同研发测试,能根据人体胖瘦4个指标、8个身体部分自然曲度的差异,匹配专属定制床垫。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入应用,软体家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个性化睡眠解决方案已成为行业新趋势。以环保真空发泡海绵专利技术为核心,宜奥科技业务广泛,涵盖全球范围软床、床垫、枕头、舒压配件、床品等环保寝具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公司不仅引进进口生产设备,还自主研发核心原料,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全球寝具领域“优价优品”理念的坚定践行者。
“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是我们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谭俊在带领记者参观智能化工厂时介绍道。车间内,机器有序运转,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控制台。“通过智能化升级,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显著降低,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一条生产线,过去需要几十人,如今少数工人就能轻松管理。”谭俊说。与此同时,企业的跨境电商业务蓬勃发展,旗下已拥有十余个自主品牌,形成“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力”的多元化格局。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罗曼李年智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韩贝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