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邂逅水乡 看龙船匠人妙手回春


▲庞少斌对龙头进行修复。

▲东胜聚贤堂龙船队队员夜训。

▲陈丰坊龙船的龙头是白胡须。

▲庆云坊的龙头是红胡须。

▲廿四坊龙船漂移文创社龙船模型。

▲其他龙船都为黑胡须。图为聚贤堂龙头。


扫码看谷雨视频
四月的桂城叠滘河涌,夜色被划桨声划破。月光倾洒,东胜聚贤堂龙船队的数十名赤膊汉子整齐划一地弓身推桨,龙船仿若离弦之箭,“唰”地掠过水面,溅起的朵朵浪花,惊醒了蛰伏的鱼群。虽距端午还有一个多月,南海水乡早已热闹起来。
在叠滘盘活的传统商业街区,手艺人庞少斌的工作室还亮着灯。“沙沙,沙沙”,刀凿与木纹轻轻碰撞,正为一个“负伤”的龙头续写生命的篇章。
4月20日,恰逢谷雨。《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水上南海》摄制组的镜头对准了这间弥漫着木屑香的“龙船急诊室”。节气与匠艺的相遇,揭开了岭南水乡最鲜活的非遗密码:那些在岁月中老去的龙船,如何在匠人手中重获新生?
刀锋游走处 木纹藏龙魂
庞少斌是龙船龙头、龙尾修复及制作的手艺人,走进他的工作室,一股淡淡的木屑清香扑鼻而来。四周,形态各异的龙头、龙尾半成品有序摆放,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工具,它们默默见证着庞少斌在这方小天地里的执着坚守。
“小时候看龙船漂移,最怕听到龙头撞上石埠那‘嘭嘭’声。”庞少斌轻轻抚摸着一个刚修复好的龙头,思绪如涟漪般散开。叠滘水道九曲十三弯,龙船竞渡时需靠漂移过弯,龙头和龙尾自然首当其冲,常常成为“受伤”部位。十多年前,少年庞少斌目睹老师傅修补撞裂的龙头,飞溅的木屑,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原来破损龙头里,藏着能让它重生的神奇手艺。”
自幼,庞少斌就对雕刻艺术满怀热爱,叠滘浓厚的龙船文化,让热爱生根发芽。龙船漂移的热烈氛围,更为这幼苗注入蓬勃生机。
每次接到修复龙头龙尾的活儿,庞少斌便化身妙手回春的医者。他先是端详受损处,眼神坚定,仿佛能与历经风雨的龙头龙尾对话,聆听它们竞渡时的英勇故事。随后,他手持刻刀,刻刀在他手中宛如灵动画笔,一刀一划,精心雕琢。簌簌落下的木屑,仿佛是龙头龙尾在倾诉重生的喜悦。
庞少斌不仅修复手艺高超,制作龙头更是一绝。他制作的龙头,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独特创新。经他雕琢,龙头栩栩如生,炯炯双目似能洞察乾坤,张开的龙口仿佛在激昂咆哮。据介绍,叠滘龙船的龙头各具特色:陈丰坊龙船的龙头是白胡须,因在老土地庙“点精”,便有“挛弓龙尾,白须老土地”的说法;庆云坊的龙头是红胡须,因在温、许二公(临海庙)处“点精”,被称作“红须军师”;其他在北帝(大庙)处“点精”的龙船,皆为黑胡须。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谈及这份技艺,庞少斌满是深情:“这不止是门手艺,更是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每次看到修复好的龙头装上龙船,在河涌上竞渡,就像看到家乡荣光闪耀。”他深知,龙头龙尾不只是龙船部件,更是龙舟文化的灵魂象征,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激流勇进时新火续旧焰
南海,这片古老土地,龙舟文化源远流长,龙舟运动的历史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千百年前,龙舟竞渡便已融入南海人的生活,激昂鼓点如战鼓催征,激励健儿奋勇向前。
会“漂移”的龙船,源自叠滘龙船赛,这项赛事自明朝传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叠滘独特的河网地貌,河道狭窄、桥梁密集,让龙船漂移成为一场惊险刺激的水上“街舞”。“宁可煲烂,不可扒慢!”这句俗语,生动描绘出叠滘龙船漂移的激烈场景。龙船在河道中疾驶,时而急转弯,时而擦桥底而过,场面惊心动魄,引得两岸观众欢呼不断,仿佛瞬间穿越回龙舟竞渡的辉煌年代,恰如古人所云:“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叠滘龙船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代代人的坚守。如今,新鲜血液正不断注入。龙船队里,年轻面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带着蓬勃朝气与对传统的热爱,成为叠滘龙船的新生力量。90后麦文钊把咖啡店开在叠滘村头村路口,咖啡馆里还有龙船周边展示区和叠滘龙船文化展示厅。在这里,咖啡香气与龙船文化韵味交融,吸引八方来客,让更多人领略叠滘龙船魅力。在叠滘茶基村何氏宗祠旁小巷的闲置老房子里,何兆彬等几位土生土长的年轻人组建“廿四坊”文创社,成为叠滘龙船文化、设计与文创产品的输出平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巧妙结合,赋予其新的活力。
在叠滘的河涌上,庞少斌修复的龙头龙尾,引领着龙船如蛟龙出海,在漂移竞渡中尽显磅礴力量。老一辈手艺人如庞少斌的坚守,年轻一代如何兆彬、麦文钊等人的创新,共同绘就叠滘龙船传承发展的壮丽画卷。叠滘龙船,这承载南海传统文化底蕴的瑰宝,正以蓬勃活力,在新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续写辉煌,让南海的文化活力在龙舟竞渡中熠熠生辉、绵延不绝。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洪晓诗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勇斌 吕颜 章佳琳 李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