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召开全区中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
厚植“办大事”的沃土 培育南海的“六小龙”

■南海区中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现场。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蕾摄
杭州“六小龙”企业如Deep-Seek的崛起,不仅在产业界掀起了波澜,也为南海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在这片热土上培育出自己的“六小龙”?
2月12日,南海区召开全区中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汇聚了全区创新型中小企业、人才团队、商协会的代表以及政府部门代表,共同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向外界释放出南海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烈信号。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区委书记顾耀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浩斌、区政协主席刘光辉、副区长劳剑锋等区领导悉数出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峰主持,体现了南海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高度关注。
“中小微企业是‘人文引领、科技驱动’战略的主角,要坚定‘办大事’的信心和决心,体量小,也要展现出‘大作为’;要练就‘办大事’的真功夫,在创新创造、强链补链、开放发展中大显身手;要积极营造‘办大事’的良好环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安心、顺心、省心的发展空间。”顾耀辉强调,区委区政府将始终与大家站在一起,携手“办大事、成大事”,共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01
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南海有何深意?
南海为何如此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呢?2月11日,顾耀辉便率队调研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实地走访了广东华智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西敦千江粉漆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佛山市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超滑科技(佛山)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德玛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5家企业,倾听企业诉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紧接着,召开全区中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
座谈会的背景是,近期,省、市、区相继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其中省委连续两年点题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体量虽小,但能力不凡。南
海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创新先锋和韧性支撑。数据显示,南海98%的规上工业企业、98.95%的高新技术企业均为民营及中小企业,超六成的有效发明专利出自中小企业之手。
“我们将重点放在中小微企业,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大企业的发展,而是要在服务好大企业、支持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上,建立更加良性的产业发展生态。”在顾耀辉看来,只要把中小企业的生态构建起来了,大企业就会纷沓而至。
南企中科安齿、希荻微、欧谱曼迪、原点智能等企业便是从人才团队引进起步,逐步成长为行业佼佼者。此次参与调研和座谈的企业,多为人才团队,它们虽然规模不大,但科技含量高,展现了“小而不凡、能干大事”的风采,是南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
02
推出“五代”产业园破解中小企业落地问题
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来自广东吉康环境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大捷智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敞开心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广东吉康环境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冠英在会上道出了中小企业共同的心声:“我们很想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当时找厂房找了2年,花了200多万元,资金的支持和园区的落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中小企业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南海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只要是优秀的项目,肯定是有地可落的。”南海区经促局局长梁耀智表示,今年南海创新推出提供代规划、代办理、代建设、代管理、代试验等“五代”服务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致力实现中小微企业“拎包入驻”,项目落地“零等待”。
顾耀辉进一步强调:“只要你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划,都可以进园区落地。我们考虑由国资介入,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加快建设,要推动‘五代’模式尽快落地,建设小微科创企业园,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南海已首批推出两个地块用于打造“五代”园区。其中,西樵镇中兴新城地块位于樵山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内,总规划面积约2000亩;九江镇临港国际产业社区地块,致力打造高水平农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时尚家具等高端产业集群。
南海正以实际行动,解决中小企业落地难的问题,为孵化更多具有潜力和竞争力的“六小龙”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03
“科技创新最大的支持是应用场景”
在南海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上,可素优品(佛山)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便携式脑电采集系统、脑电数据精神评估系统等前沿产品,已在大健康消费医疗领域崭露头角。公司总经理张宏钊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把70%的营收投入到基于人工智能的消费医疗产品前沿研发中,希望南海加强AI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链本地化协同,以优化企业采购成本。
同样,中科伊和智能医疗科技(佛山)有限公司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士团队等联合研发出“人工智能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等多项创新产品。公司董事长妥福军希望进一步完善药械审批服务机制,为创新产品的快速上市铺平道路。
南海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远不止于此。一年多来,南海致力于形成多层次、市场化、体系化的概念验证和中试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共有中试平台36家、概念验证中心7家,仪器原值超17.4亿元。
“南海区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市场化开放共享机制,已入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试点。”南海区科技局局长薛佩华介绍,在科创投资方面,目前南海已成立天使基金、产业发展基金、鲲鹏
人才基金、南芯一期等科创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修渠引水”,接下来还将着力发动传统制造业溢出的民间资本,组建多元资本结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矩阵”。此外,南海将推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节能减碳等应用场景,也将结合新兴产业,尤其是人才团队和企业需求,在机器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医疗健康等领域搭建更多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最大的支持是应用场景!南海有这么多的平台、这么多的团队,要更好地整合起来,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顾耀辉表示,希望广大中小微企业与科创平台进行精准对接,开展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场景应用、产业治理等创新实践;善于整合资源,利用好公共平台,通过科技创新,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力。
04
整合资源,科技为翼实现降本增效
在南海这片热土上,中小企业正积极探索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南海区印刷包装业协会会长罗松波分享了该协会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自我造血”的成功实践。他建议,鉴于南海拥有超千家印刷企业,建议每个镇街投资1到2个集聚园区,每个园区容纳30到50家企业,以更好地服务周边配套产业。
南海区纺织行业协会会长黄杰文则建议,通过集中采购推动更多纺织企业采用数字化系统,以解决纺织工人老龄化问题;建设海外仓,使企业能够及时响应海外销售订单,提升国际竞争力;紧盯纺织产业上下游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和招商活动,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
南海区总商会会长张伟明表示,区总商会将搭建六大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供需对接、经贸交流、融资服务、政企沟通、南商企业赋能和南商出海综合服务等,以全方位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力其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诉求,而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例如,氨氢零碳燃烧技术可降低企业碳税,超滑技术在金属加工领域的应用可使工具寿命提高,铝型材轻量化技术不仅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显著提升材料性能和结构强度。
顾耀辉表示,要积极推动这些平台技术的开放和整合,通过技术资源和平台资源的整合优化,进一步拓展降本增效空间,为中小企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持。
05
发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强音”
“南海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需要开天辟地的创新型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韩峰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大人才团队的引入力度,为区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开展创熟服务,成立服务专班,推动团队企业做大做强。此外,建立独角兽、IPO辅导后备库,选取优秀科技领军企业进行一对一精准施策,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
陈浩斌表示,要强链补链,不断壮大产业链条,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链接高校及港澳研究机构资源,将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与大学机构深度对接,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区委提出发展人文经济,不是就人文论人文,而是希望通过人文引领,改变经济发展及社会治理方式,回归‘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顾耀辉表示,人文经济,既是为南海做业态,更是为南海做生态。
顾耀辉表示,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理念,发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强音”,推动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开疆拓土,营造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良性生态。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李春妹通讯员马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