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好景致 蓝绿交织如诗画
桂城闯出一条有着全新治水模式、全民治水新格局、科技兴水新方略的路子

■南海首个大型全地埋式净水厂——灯湖片区水质净化厂。

■桂城探索多种方式对河涌进行治理。图为工作人员在开展治水作业。

■一环东涌北延线经过整治后环境靓丽。

■桂城大墟涌经过整治后,两岸绿树成荫。

■平胜西龙村打造了地埋式小型净水装置。
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绿美桂城再添一抹“绿色”——投用南海首个大型全地埋式净水厂——灯湖片区水质净化厂。这是一座看不见污水的净水厂,看得见的只有集生态治水、研学科普、水清景美于一体的千灯湖水生态研学基地。
这是桂城对“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生活向往的一个生动体现。沿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部署,桂城在2024年努力闯出了一条有着全新治水模式、全民治水新格局、科技兴水新方略的治水路子。这也让桂城的水环境质量排名从全市第18名提升至全市第6名,水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跃升至全市第2名,历史性完成“1+1+6”国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任务。通过全民治水、人文赋能,推动水环境治理和水经济融合发展,桂城的治水已经实现了“进阶”。
握指成拳
水治理能力有了“新”提升
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桂城的治水,也不是一下便实现大提升的。深究其成功的背后原因,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桂城解决了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治理问题,实现了系统化的水环境建设与优化。
桂城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桂城有决心。对于有着“叠滘龙舟漂移”这一百万级别文化IP的桂城来说,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这也意味着,治水不仅是桂城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要打造的内生动力,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心城区应有的责任担当。
桂城有思路。尽管自实施“2023年-2025年全域水环境提升攻坚方案”以来,桂城已举全街道之力压实各方治水责任,但对治水而言,最关键的还是要打破“九龙治水”的局面。成立治水专班,成为了破局的重要抓手。
这一年,桂城坚持聚焦“系统整治,全方位攻坚”的思路,通过成立全区首个镇街级治水专班,实现运行高效化、人员专业化,全年召开工作例会及现场调度会超70次,让街道治水问题实现“不过夜”。同时也创新联围治水模式,大力推进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水,全面贯通了“溯源排查-勘察设计-施工管养”全环节堵点。
桂城有胆魄。这一年,桂城抢抓国家环保政策机遇期,成功落地全市首个EOD项目——珠江流域(桂城段)水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有了“国字号”金融活水的支持,桂城这一年也加快了以生态环境为导向开发的步伐。借着已授信的9亿元资金,桂城不仅推动25个重点治水项目高效实施,也逐步实现了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相融互促。
不难看出,以决心定方向,以思路找出路,以胆魄谋机遇,桂城不仅让治水能力有了“新”提升,也让“抓治水就是抓生态、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逐步落到实处。
科技兴水
高质量发展“水到渠成”
科技创新也是桂城治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站在一环东涌北延线旁,可以看到这里早已没有昔日水体黑臭、河底淤泥上浮、两岸景观简陋的现象。映入眼帘的,只有水清鱼游、树影婆娑。每日清晨和傍晚,周边居民都会到此散步运动、观赏美景。
这条流经小区和产业园的“碧绿丝带”,便是桂城打造的其中一条“会呼吸的生态河涌”。2024年,桂城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实施一环东涌北延线水质综合治理项目,以打造具有城市美学的自然驳岸、设置生态浮岛、采用微纳米曝气增氧等综合生态修复手段,大幅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在桂城,这样的创新尝试持续铺开。按照原位修复的治理思路,桂城还自2024年4月起启动叠滘龙船漂移赛区的水质保障工作。通过创新引入微生物治理技术,促进水环境内源生态修复,降低底泥扰动对水体观感的影响,让“叠之泉”的水质扛住了全网近34亿关注的“大考”。
不仅如此,桂城持续用好科技之笔,做活“水文章”。
这一年,桂城耗时9个月,在平胜西龙村打造了地埋式小型净水装置,不仅能满足平胜西龙村周边约2000人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也使得整治后的西龙河道成为村里最靓的“河景”。
这一年,桂城打造了一座位于中心城区的海绵型、花园式、智慧化水厂——灯湖片区水质净化厂。作为省、市重大民生工程,该项目日处理污水量可达10万立方米,总纳污面积16.06平方公里,服务惠及人口约27万人。该项目启用后,不仅能有效提升中心城区的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还有效破解四乡联围4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困境。
这一年,桂城还为城市治水安上了“智慧大脑”——智慧化水务云平台。有了这一“智慧大脑”,桂城能对全街道87个泵站水闸与164处智能拍门的数据进行采集与远程控制,集中展示水位、流量、水质、降雨量等水务实况数据。还能以此建立河网水质水动力调度模型,制定闸泵群调度的最优决策,持续提升片区总体的水动力。
有“新”理念的引领,又有匠心,桂城治水迈向高质量发展,怎能不“水到渠成”?
全民治水
让人文、水、城和谐相融
民间有句古话:“水流向哪里,人就走向哪里。”这句话在桂城的发展进程中,都能找到印证。百度实时迁徙地图排名、人口净流入等实打实的数据,足以证明桂城正“因水而兴”。
城市的核心是人。对于“最懂你”的桂城而言,做好水生态与市民生活、产业发展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桂城的最终目的,是要发挥街道上下之力,让“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注脚,也成为城市的人文底色之一。
这也与南海提出的“水上南海”战略以及构建“全民治水”新格局的要求不谋而合:要让“水生态”与“水经济”实现强联动,也要把治水护水变成自己的事、大家的事。
一组数据见证着桂城通过构建“全民治水”新格局,推动“水生态+水经济”联动发展的步伐:
2024年,桂城已构建起区镇村社齐抓共管的四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全年累计开展巡查3556次,上报并解决1380个巡河问题;
发布《桂城街道重点场所排水问题整治工作方案》,对农贸市场、餐饮店铺等七类重点场所进行整治,督促相关排水户自行改造,完成排水户信息调查7404户;
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已发动超1120人次开展105场次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总巡查河道745条次,服务时长2185小时,形成全龄护水的“河小清”志愿服务品牌,其中以平西社区儿童为主力开展的“平西·河小清”项目,还入围“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不仅如此,桂城还串联“流域治理+专精特新+水上南海”融合发展脉络,以平洲水道流域水环境提升为着力点,深度联动桂城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平洲大圩水乡文旅一体项目。
此外,桂城还计划把灯湖片区水质净化厂打造成“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和“绿色低碳标杆厂”,扎实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其上盖公园也将建设为千灯湖水生态研学基地,让水厂变公园,公园变学园,成为市民了解桂城治水兴水的重要窗口……不难看出,桂城治水已体现着浓厚的人文底色。
随着“公园桂城”的不断优化,优良的水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以预见,人文、水、城和谐相融的美好生活场景,定将在桂城不断延伸扩展。
数读
桂城治水成绩
●桂城水环境质量排名从全市第18名提升至全市第6名,水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跃升至全市第2名
●历史性完成“1+1+6”国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任务,“1+1+6”国省市控断面首次达标率100%
●成功落地全市首个EOD项目——珠江流域(桂城段)水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目前已授信资金9亿元
●25个水环境治理项目进入施工阶段,11个项目已完工
●重点针对楼盘、医院、餐饮、农贸市场、大型商业综合体、酒店(宾馆)、汽修行业等7大场所开展联合检查行动10余次,累计为61个排水户办理排水许可证
●实行排水户分级分类管理,完成排水户信息调查7404户
●清拆“四乱”27宗,清理占地面积31180平方米、建筑面积21450平方米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晴雯通讯员欧东儿柳志豪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梁卫展许佐锋陈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