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召开发展建设“南方骨谷”交流座谈会
抱团发展融合赋能建设“南方骨谷”
强“骨”
珠江时报讯记者方婷通讯员杨晨原林彩周卓人报道8月17日,南海区召开发展建设“南方骨谷”交流座谈会,政府部门、企业、医疗机构等代表围绕推进骨科健康技术和健康产业发展踊跃发言,为“南方骨谷”建设贡献南海力量。
“南方骨谷”作为佛山重点打造的五大主题产业园之一,由南海区政府、三水区政府和市医疗保障局牵头建设。为做好建设工作,南海区相关部门对骨科产业进行了全面梳理。
经摸查发现,相较于口腔医疗器材产业等已形成集群效应的产业,南海区的骨科产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未来,南海区将结合“三高四新”产业布局,从高分子材料、生物微纳米材料、生物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医用智能设备、骨折精准复位的生物学固定等领域持续发力,补全、补强骨科产业链。
骨科医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各类骨科耗材和相关配套器械工具的研发、生产涉及医学、生理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产品直接或间接应用于人体的脊柱、关节等组织,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会上,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大骨科主任、南海区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高立华主任医师通过“数字人”老年骨关节健康科普、借力大数据预警老年人防跌倒、AI赋能智慧医院建设、3D打印临床难题突破、骨科机器人精准治疗五个维度,诠释医工融合在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佛山市骨科内置物(施泰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彭文则从“产学研”切入,分享3D打印技术、生物材料、智能化植入物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激活骨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成功经验。
此外,骨科健康器械产业代表、高校教授、医疗机构专家代表和南海区相关部门就建设“南方骨谷”展开热烈讨论,为推进骨科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等工作建言献策。
围绕与会代表提出的发展建议和需求,佛山中德服务区南海建设局局长、桂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瑞灵作出了回应:一是建立医工融合工作机制,让企业与医疗机构有更顺畅对接;二是扩大创新平台共享,发挥创新平台服务企业的实效;三是用好“基地+园区+基金”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
“南海作为佛山的大区,应有大区的区位担当和体量担当,更要有建设‘南方骨谷’的南海担当。”南海区副区长黄智斌表示,推进骨科产业发展,需抱团发展、融合赋能,一是医教医研融合,充分用好全区33个科创平台和高职院校资源,赋能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人才培育;二是医养融合,把骨科相关技术拓展应用到养老场景,创造更大需求和市场;三是医产融合,发挥区健康产业和医卫服务联盟等平台作用,扩大开放合作,让高水平医疗服务成为人民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健康服务,实现南海“易健康”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