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答相向赋能
南海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高地
南海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佛山大学、南海区人民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工作推进会现场。
■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签约仪式。
■南海第十九届校企合作洽谈会现场。
■现代农业教学科研基地揭牌。
■广东工业大学启动“万名师生南海实践计划”,首发团师生走进南企参观。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如何利用高校推动区域发展,地方又如何从高校中汲取发展动力,达成双方的同题共答、相向赋能?作为制造业大区与科技创新先锋,南海正蓄势待发,深化校地合作引领产业升级的新浪潮。
7月9日,南海区全面深化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在佛山大学仙溪校区启动,南海将与区内10所高校(高职)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让大学与城市向“新”而行,产业与科技以“质”致远。当天,南海与佛山大学举行了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签约仪式等系列签约活动,意味着双方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育等领域全面深化战略合作。
一系列活动充分表明,南海全面开启高质量校地“联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态势,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潜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激活“象牙塔”创新因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佛山大学依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传承创新岭南文化等方面,佛山大学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南海乃至佛山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多年来,佛山大学与南海不断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全面对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佛山大学副校长曾新安在发布学校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时介绍,学校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佛山制造业当家,对接佛山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持续深入优化学科综合布局,构建起以学科群服务产业集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思路,打造“高校+高端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了“一园N院一中心”成果转化体系,为南海企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佛大力量”。
学校科研人员与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相向奔赴”,打通了高校科研体系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对接通道,使得“研发即转化、转化即应用”的发展模式在南海渐成风尚。目前,佛山大学与南海8家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了创新联合体,联合4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南海区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2023年两个校企合作人才团队项目摘得省科技进步奖殊荣。
一直以来,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中研磁电与佛山大学材能学院的合作始于2016年,当时为进一步适应电子信息及通讯行业快速发展需求,我们校企联合攻克了非晶纳米晶材料及其磁器件制造技术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功构建起了技术集成创新链,获‘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荣誉和‘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称号。”佛山中研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旭斌感慨地说。
“涂亿与佛大的合作源于双方对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共同追求和需求。通过这样的合作,既能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也能加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现共赢局面。”佛山市涂亿装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应健介绍,2017年,涂亿与佛大、兴发铝业、凤铝铝业合作,针对以“铝材之都”闻名全球的南海铝型材产业应用粉末喷涂铝型材涂膜粗糙、涂膜过厚、固化温度高浪费能源等难题,开展超细、低温固化的绿色节能粉末涂料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研究。
“双方联合开发的产品已被广东兴发铝业、广东凤铝铝业等多家头部企业应用,近三年新增收入2.8亿元、利润1433万元。为相关应用企业新增收入59亿元,新增利润1.76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刘应健说。
如今,南海与佛山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版图再扩大,共同激活“象牙塔”内创新因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动当天,发布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联合培养基地授牌、佛山大学现代农业教学科研基地揭牌、企业科研攻关项目签约以及共建“固废资源化”中试平台及成果转化基地签约等活动。
其中,佛山大学现代农业教学科研基地位于狮山颜峰社区,紧邻佛山大学仙溪校区。“农业基地”拟总体规划分为智慧循环水生态养殖渔业园、智慧园艺试验示范基地等7大功能区,与南海“三高四新”全新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将建设成集现代化农业科研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耕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创新基地。
展望未来,集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合力攻坚关键技术瓶颈及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南海校地合作将催生一批又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与城市相向奔赴南海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高地
山水相逢成就发展福地,校地融合彰显发展魅力。一场校地合作的相向奔赴,一次南海对高校人才的真诚邀约。
近期,南海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做了三件大事:第一,5月底,南海与广工大开展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交流,以广东城际铁路为牵引,通过深度战略合作把广工大资源引进到南海;第二,6月底,南海启动广工大“万名师生南海实践计划”,首批200名广工大师生通过广东城际铁路走进南海企业、科创平台,全方位领略南海城产人文融合魅力;第三,整个6月,南海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区内高校开展密集调研,充分挖掘属地高校资源,跟高校达成了深化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活动上,南海区副区长劳剑锋发布《关于加强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围绕“整合校地资源,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需求牵引,构建人才集聚高地”“坚持以人为本,共享现代活力家园”3个方面内容,做好17项重点工作。
“这个工作方案既是具体的工作安排,更多的是想表达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达成‘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的愿景和目标。”劳剑锋表示,接下来南海将与各高校共同把方案落到实处,随着合作深化,方案还将持续地完善和优化,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校地合作标杆项目。
为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南海还计划面向区内外高校设立“企业创新发展主题奖学金”,针对优秀师生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瀚蓝环境、华兴玻璃等6家公司积极响应。
为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南海区区长王勇表示,接下来南海将通过推动发现发明和生产验证结合,实现更好创新联合体;推动教书育人和创业引才结合,实现更好职业教育;推动实验仪器和车间设备结合,实现更好资源共享;推动属地统筹和跨界协作结合,实现更好开放生态;推动传统产能和战新开拓结合,实现更好转型升级;推动财政支持和社会力量结合,实现更好多元支撑。
“‘名区+名校’的相向奔赴,前景广阔。”佛山大学党委书记骆少明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对接,在深化互信、彼此成就中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学校也将继续努力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互动、教学实践等多领域寻求新的契合点与发力点,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推动更多高科技成果在南海落地转化,更多优秀人才在南海干事创业,合力提升合作能级、激活强劲创新动能,为南海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新佛大新力量。
接下来,南海将继续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入谋划校地合作,不断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高校科技资源、人才培养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形成“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联合育人”的特色校地合作发展格局。
一边是菁菁学子追逐青春梦想,一边是企业试验场为学子实现梦想创建空间,一边则是南海完善配套为逐梦解决后顾之忧。相信未来,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度推进,南海和高校(高职)不断统筹好双方的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全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短评/
校地合作美美与共
当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高教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发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南海在校地合作的路上,频频“上新”。这背后,实际折射的是南海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是南海欲借助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产业资源,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进而给自身带来更多发展动能的勃勃雄心。
2023年,南海工业总产值超万亿,2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6个,年产值千亿级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个。今年3月,南海区发布“七湖三湾一站一园”12个重点平台及6个特色产业集群方案,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活力新南海。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与高科技项目支撑。扩大高校“朋友圈”,是集聚人才与科技项目的有效方法,将为南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对于高校来说,南海这片几乎每一处土地都流淌着制造业基因的地方,能为高校提供最贴近市场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需求和应用场景,使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
校地合作是一场双向赋能的过程。如今的南海,正在成为校、企、地和人才互相奔赴、互相成就的热土。未来,南海的“橄榄枝”将会抛向更多的高校,校地合作将不断发力,为高校自身以及整个南海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一个发展势如破竹,“美美与共”的南海,未来可期!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丹丹彭美慈邹颖敏实习生唐伊祁通讯员李婧潼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