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打造南海装备第二增长曲线
南海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
■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在展会上受到关注。
■南海智能机器人科创园效果图。
■视觉龙明星产品——龙睿AIoT平台。
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正在引领产业的全方位变革。时代在变,如果企业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则会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一批南海企业,正在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主动。走进位于狮山镇的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非夕科技”)生产车间,全球首款自适应力控机器人经过组装后,七个关节实现灵活转动,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自主学习,可以完成以往需要人手才能完成的精细任务。
今年4月,非夕科技成功荣登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非夕科技只是南海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南海仅机器人领域企业就有约100家,已逐步形成“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产业全链条,成为华南地区机器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重要集聚地。
拥有规模庞大的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需求非常强烈,这为南海培育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良好土壤。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南海正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南海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南海制造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打造中试平台,跨越创新“死亡之谷”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密度也是衡量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
6月14日,佛山市召开全市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不仅对《关于加快发展中试产业的意见》进行解读,还对全市首批20家中试平台进行现场授牌。其中,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装备院”)被授牌“智能机器人产品与应用中试平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的建设。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枢纽。
中试平台作为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也是衔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连接器”。
“要获得企业的认可,建立中试平台是破局的关键。”在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星看来,建设中试线,可以加快整个产品的迭代速度,一旦中试线跑通,也意味着产品具备生产的可靠性,企业自然会认可智能装备院的实力。
周星介绍,智能装备院重点建设面向汽车、泛家具、新能源、3C等行业高端复杂应用场景的智能机器人高端应用场景中试平台,该中试平台拥有超10000平方米的中试场地,具备机器人核心部件到整机产品功能、性能、可靠性全覆盖测试能力,有力助推国产机器人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狮山镇桃园路以南、虹岭路以东,南海智能机器人科创园一期的建设已经完成。去年3月,华数机器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动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制造模式,科创园将建成工业机器人年产能2万台(套)、电机年产能60万标准台的智能装备制造先进示范园区。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产教融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周星表示,未来将依托位于新科创园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大楼,继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竞赛,为佛山加快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据悉,目前仅狮山镇就集聚了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佛山市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机器人高端研发服务平台,汇聚了华数、非夕、汇博等机器人企业30多家,是广东最具竞争力、集聚度最高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之一。
布局AI算法,助力企业数字化
走进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机加工中心,每台传统的机加设备上设置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记录着机器开工时长、员工完成量和员工工作时长等数据。一旁的数字机加共享平台显示屏上,也动态地展示着排产进度、工单用时、良品统计、产能统计等信息。
“工业机器人已经解决了生产自动化的问题,数字化管理将解决标准化规范生产的问题。”艾乐博总经理农百乐说,针对企业生产管理,艾乐博研发出数字机加共享平台,颠覆了传统的离散制造管理流程。
艾乐博成立于2012年,是多家世界级餐锅炊具制造商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艾乐博主动谋变,在坐稳锅具全自动化生产线第一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向数字化定制服务、智能仓储等领域纵深发展,形成多点开花的崭新局面,营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如今,艾乐博已为数十家企业提供数字化定制服务,帮助传统制造企业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
“今年实现智能化产线第一次‘远嫁’至墨西哥,这将成为我们布局美洲的起点。”近期,农百乐在朋友圈按捺不住兴奋,发出如此感慨。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生产线,艾乐博正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
艾乐博还重金投入进军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以技术创新帮助更多制造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针对半导体行业,艾乐博公司进行了机械视觉、快速动作及机器与视觉相结合的高精尖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艾乐博公司实现了精度为5微米的基于深度机械学习的视觉检测设备,填补了国内高端“金手指”检测设备的空白。
“2023年是‘AI元年’,我们开始聚焦AI技术的探索,正式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专注于AI算法的研发和优化,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传统企业实现升级。”农百乐表示,瞄准AI研发方向,艾乐博公司正致力打造“工业大脑”,一是导入图纸便能自动生成对应工艺流程的技术;二是打造数字孪生的数字化体系,目标是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线的运行状态,自动调整生产参数,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南海千行百业
机器视觉技术被誉为智能制造的“智慧之眼”。随着AI技术的崛起,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满足传统装备企业对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追求。一些南海企业也趁势推出融合AI技术的解决方案,满足机械装备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作为机器视觉行业的佼佼者,于2023年8月入驻佛山广工大研究院(里水)加速器的佛山市龙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与强大的人才队伍,为智能制造产业叠加一层洞若观火的集成功能。
“过去的机器视觉市场,一直被国外几大知名品牌占据着。现在我们研发的产品已经可以做到进口替代,并且跟相关的标杆企业进行同台竞技。”龙为智能创始人丁少华告诉记者,龙为智能推出的龙睿AIoT平台V3.0系统,采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功能,将深度学习视觉检测与传统算法融为一体,帮助解决大量检测难题。
“机器人加上机器视觉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制造、焊接、装配等环节,为传统装备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柔性解决方案。”丁少华认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如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传感器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使得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智能,能够满足传统装备企业不断升级的需求。
目前,龙为智能的相关产品已经应用在不少传统机械制造场景。例如,推出的FIR柔性检测机器人,是一款非接触式视觉2D+3D解决方案,由六轴机器人携带2D相机和3D相机,对产品的内外观进行柔性检测。适合检测范围大、检测角度多、检测点位多、定位精度高的场景,如汽缝隙检测、门缝检测、服务器组装、电脑组装、家电产品组装等。相比传统的视觉系统,使用新方案设备更稳定、高效,能节省人力,减少人工漏检误检。
“南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机器视觉技术,本地的机器视觉市场,就像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宝地,充满了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丁少华介绍,接下来,公司将依托新型标准化设备主攻Mini/Mi-croLED直显市场,为广大客户提供标准检测设备、定制化机器视觉系统、3D相机和3D视觉系统解决方案。同时,推进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机器视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为南海乃至佛山机器视觉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事实上,近年来,一大批“人工智能+”场景已在南海落地开花。比如,灵泽万川的AI玉器设计生产助手已经在平洲玉器街生产流程中应用,且正在跟红木、黄金行业探索技术复用;探物智能“探布无忧-布面缺陷智能检测系统”在佛山纺织行业迅速取得了示范性效应;唯智医疗的眼科AI云平台与国内最大的眼底相机硬件厂商达成合作。此外,区内科创平台也积极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如季华实验室开发的基于AI算法引擎的智能设计软件系统、类镜面检测设备、作业型双臂飞行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方向取得突破。
顺势而为,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企业唯有深度拥抱这股AI浪潮,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彭美慈(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