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渔二代”张勇文:
创新孵化技术“水花”越做越大


■张勇文带领亲子家庭参观淡水育苗孵化基地。

■卓记的黑鱼苗。

■张勇文给意向客户看 “水花”。
近年来,为推动九江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渔业高质量发展,不少九江水产养殖户大胆改革,引进农业科技和设施农业,发展绿色现代化水产养殖业。
90后“渔二代”、佛山市卓记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文便是其中一位。他潜心于鱼苗孵化技术创新,凭借多年养殖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培育高产量优质鱼苗技术。
不断攻克鱼苗繁育难题
在佛山市卓记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记”)新建的工厂化鱼苗标粗车间,十多分钟的时间,张勇文便接了几通电话、回了多次微信。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当天要来鱼苗场进行研学活动的社区工作人员、意向合作客户、来鱼苗场考察的领导,张勇文还抽空确认运送过来的“肥料”。忙完这一切后,他长叹一口气说:“当农民不容易,太忙了。以前,父亲伯伯们常要忙到深夜,天不亮就要起来干活。”从小在鱼苗场长大的张勇文认为,自己的忙碌程度,与父辈相比不算什么。
张勇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渔二代”。南海淡水养殖业历史悠久,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南海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张勇文所在的卓记水产,即是其中的典型苗企。20世纪90年代,张勇文的父辈便开始繁育四大家鱼“水花”,几十年来不曾改变。
2014年,大学毕业的张勇文经过一年的对口实习,回到南海九江,开始“职业农民”的生涯,“加入卓记水产后,最忙的时候会忘了吃饭、忘了休息。”
根据市场需要,近10年来,张勇文不断攻克其它鱼类的“水花”繁育难题,卓记水产所繁育的“水花”已不仅仅局限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还有鳜鱼和黑鱼。“目前,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主打鳜鱼和黑鱼这两个品种,约13.3公顷(200亩)的鱼塘预计今年将繁育出2亿尾黑鱼水花和500万尾鱼仔鳜鱼苗、150万尾驯化饲料鳜鱼苗。”张勇文介绍,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卓记水产要形成区别于其他同行的优势和亮点,才能持续站稳脚跟。
科技创新做强核心竞争力
张勇文带领着卓记水产走上以科技为支撑的转型之路,投资约80万元建检测室进行病毒、药物残留检测,以及设立恒温孵化车间。公司还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进行良种选育,让渔场的鱼苗品质更高。今年建立2000平方米工厂化循环水鱼苗标粗车间,目前已逐渐投用。
说到破题天气、水温、气压等因素影响鱼苗孵化的问题,张勇文表示:“杂交黑鱼鱼苗供应3月~9月,目前平均每天卖出200万尾。孵化车间采用恒温方式,可以保证产卵量、提高孵化受精率,还可以把生产周期延长。”张勇文表示,黑鱼成品鱼供应全年都有,黑鱼产业链的终端消费除了各大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外,随着近年来掀起的预制菜销售热潮,黑鱼成品鱼也加入预制菜的赛道。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张勇文表示,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在种苗上做文章,育苗手法和育苗环境是关键的两步。“我们的出发点和理念很简单,一定要让养殖户养到大鱼,让养殖户赚到钱。现在我还年轻,我们一定要抓好品牌,抓好鱼的品质。”在张勇文看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未来水产行业趋于产业型、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无论如何,品质是最重要的。“我们通过高质高效的模式来提高养殖利润空间,绝不‘内卷’。”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朱明菲通讯员林筱钰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朱明菲关境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