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直街社区:
多元主体参与“微改”老旧危房变网红打卡地

■由危房改成的“粤语文化公园”成为直街网红打卡地。
地处“省佛通衢”的大沥直街社区,曾洋溢着一片繁华的商业景象。然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大量古旧水乡民居变得斑驳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
为加快推进旧城区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创熟”构建和谐的现代邻里关系,直街社区借力公益创投、社区微改、老旧小区改造、百里芳华等项目的实施,将闲置地建成“四小园”,将危房古厝打造成网红打卡“创熟”阵地,拓展“创熟”空间,推动“陌生社区”变“熟人社区”,增强居民对社区的熟悉感、参与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多元参与/
危房焕发新生
直街社区位于盐步旧城区中心,老旧建筑林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面临着环境破旧、人际关系疏离、文化特色丢失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危房新生”——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项目应运而生。项目以社区党委为主导,以小区“创熟”骨干、小区党群志愿服务队、楼长、街长、巷长、自管小组、物管公司、社区志愿者、各职能部门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推动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
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运营维护三个阶段,社区均组织多元主体参与,促进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社区党委在改造前多次实地走访、组织居民议事会,在改造过程中组织居民代表实地走访,引导居民探讨空间布局、场室功能设置等,从而根据居民需求及社区文化特色,进行多样化主题的参与式改造。
与此同时,社区党委联合结对共建党支部,动员党员、热心居民等多元力量,全力做好清拆搬运、施工监督、群众协调、绿植栽种、制度上墙等改造工作,还充分发挥居民议事作用,推动居民参与小区治理。
如今,在这一项目推动下,南郊33号、34号两间危房焕发“新生”。其中,南郊33号改造为街心公园,配置耐用的休憩长凳、常绿的植物,同时增添居民公约、公益广告等,营造简洁舒适的环境。而南郊34号则改造成“居民创熟议事厅”,架起党群沟通“新桥梁”,同时制定“居民事、居民议”的长效维护机制,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强化和谐社区的建设。
南郊“危房新生”微改项目的顺利实施,打开了社区危房微改造的新篇章,也是直街社区党委为居民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实际行动。同时,也让居民能在公共空间里交流互动,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创熟”平台。
/活化活用/
“创熟”阵地“出圈”
“这就是我的家乡直街社区的粤语文化公园,欢迎大家前来打卡!”视频里,一名青年站在写满了粤语文字的墙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如今,这个由危房改造而成的“粤语文化公园”成了集悠闲娱乐、文化、居民议事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创熟阵地。
老旧建筑的活化,不仅是对城市历史的传承,更是对社区活力的激发。如何为这些“创熟”阵地聚集人气,成为居民交流、沟通、议事的空间?
依托陆续建成的咖啡一条街、粤语文化公园、三圈公园、社区党群服务站、南郊居民议事厅等“创熟”服务阵地,直街社区党委联动青年力量,开展“我为社区做代言”议事会,通过“微视频”展现藤编系列文创创作,将直街“创熟”服务阵地通过“线上+实体”的方式进行宣传,聚集人气。
与此同时,社区定期在活化后的服务阵地内举办各类讲座、亲子沙龙、居民议事会等社区活动,带动各个群体共同探讨社区事务,激发创新思维。直街社区通过服务阵地的活化,搭建起“邻里之家”的平台,让邻里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共同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接下来,直街社区将继续以微改造为抓手,以改善邻里关系为切入点,发动多元群体参与,带动更多由旧房危房改造而成的“创熟”服务阵地继续“出圈”,为居民提供更多“聚脚”的空间,以“小切口”促进创熟环境“大提升”。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翠贞图片由社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