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街道大圩社区御水岸小区以“创熟”为抓手开展小区电动自行车治理
电动自行车小区外“安家”

■御水岸小区电动自行车外移后,物业安排安保人员值守。
破难题
整齐划一的充电桩、规范有序的停车位、舒适宽敞的隔空层……近几个月来,桂城街道大圩社区御水岸小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无序占据小区楼道隔空层和草坪空地的电动自行车在小区外安了“新家”,居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电动自行车“野蛮生长”隐患大
当前,电动自行车日渐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然而,在较早落成的住宅小区内,因前期规划问题缺少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及集中停放点,电动自行车乱停放和违规充电等乱象已经成为小区治理和物业管理的一大难题,不仅影响了小区面貌,还会引发诸多安全隐患和社区矛盾。
大圩社区华福御水岸小区就是典型例子之一。“目前小区入住率已超9成多,电动自行车多达1100余辆。此前这些车辆基本集中停放在每个楼道的隔空层和楼栋下的空地,杂乱无序,严重阻塞了楼栋之间的消防通道。”大圩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委员杨目说,小区缺乏专门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区域,许多居民不得不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道内,甚至将电池带回家充电,安全隐患大。
2024年2月,南京市一高层住宅因电动自行车在隔空层起火造成多人伤亡的惨痛教训也向小区居民敲响了警钟。桂城街道房产管理所联同街道消防办、综合行政执法办、大圩社区、佛山市华福嘉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南海分公司御水岸物业服务中心以及小区楼长和热心居民共同商讨电动自行车的“安家”问题。
社区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破难题
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环环相扣,有赖于政府、企业、业主等多方共建共管。一方面,御水岸物业管理公司迅速向全体业主公示了《关于实行电动自行车外移和后续停放与充电方案的重要通告》,并对违规停放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清理和整治;另一方面,大圩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御水岸小区电动自行车外移”作为御水岸沙尾片支部书记项目,通过凝聚“创熟”同路人力量,从宣传与意见征询做起,依托“小区+社区+街道”三级议事网逐步解决难题。
今年3月,大圩社区党委联合党员志愿者、议事员、楼长、街坊会、物业公司等近100人走进小区,对电动自行车外移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派发宣传通知超千份、粘贴外移标语和通告数百处,并通过书面和电话等方式对全体小区业主进行意见征询、开设便民服务收集意见、每日至少4小时利用消防广播和小区出入口电子喇叭播放《外移重要通告》、利用微信群和公众号推送进行线上宣传等,全面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和规范停放、充电行为的宣传,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御水岸小区居民议事厅骨干宝叔通过组织议事团队自主巡查、收集问题,提出在侧路、南港路小区红线范围内增建充电桩和雨棚、在门口设置小推车方便居民搬运重物等相关解决建议,为物业公司、社区、职能部门等提供多元化参考。
结合相关需求,物业管理公司联合多部门对御水岸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及停放点选址进行实地调研,并将制定的外移方案通过线上方式向居民进行答疑和优化,逐步达成共识。“遮雨棚采用静音设计,下雨天不影响大家休息;遮雨棚设计成倾斜的,可以减少空间占用;车棚顶部有加固装置,可以解决极端天气下的安全问题……”御水岸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黎衍峰说,物业公司的及时回应一步步打消居民对充电桩和雨棚的噪声、安全、管理等问题的顾虑。此外,针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大圩社区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及时化解矛盾,确保了方案的顺利推进。
依托居民议事厅平台多次协商议事,经过20多天的时间,物业公司在御水岸小区外新增了5个电动自行车雨棚(约130米、300个充电口),规划近1100台电动自行车停放位,并组织安保人员加强对电动车停放区域的巡逻,解决了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难和“入户充电”的安全隐患,获得居民认可。
3月25日起,御水岸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只出不进,环境面貌大改观。大圩社区党委书记黄润生表示,接下来大圩社区党委将以御水岸物业管理小区为试点,通过党建引领,以“创熟”为抓手,联动多部门参与,开展其他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治理行动。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黄惠婷梁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