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洗手 “手”护健康
桂城、九江医护人员传授正确洗手和相关健康知识

■萌娃洗手操快闪。

扫码看科学洗手视频
珠江时报讯记者邹韵斯沈芝强通讯员郭嘉汶摄影报道2024年5月5日是第16个“世界手卫生日”。当天,记者走访了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桂城预防保健站,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和相关健康知识。九江也举办了手卫生健康倡导科普活动,促进大家养成手卫生自觉行为。
洗手被公认为是预防医疗相关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然而,大部分人对手部卫生的重视和认识仍有不到位之处,让手部细菌有传播感染的机会。进入5月,天气逐渐炎热潮湿,细菌生长繁殖也日益活跃,注意手部卫生更显必要。“日常很多人洗手都是打湿双手、抹上洗手液,再胡乱搓两下冲掉就算洗好了,但其实没有洗干净。”桂城社卫中心桂城预防保健站站长陈潮生指出,大部分人洗手存在误区:“一般建议在流动水下清洗双手,并选择带‘消’字号的洗手液,遵循六步或七步洗手法,每个步骤保持10至15秒,整个洗手过程至少在1分钟以上,方可真正洗净双手的细菌。”
5月也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性疾病高发的时期。小儿患上这些疾病后,需要居家治疗康复后,开具证明方可返校(园)。
“根据上级规定,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性疾病的幼儿需要症状消失后一周,且原则上不少于发病后2周,到桂城或平洲预防保健站开具返校证明。”陈潮生提醒家长们需携带康复儿童和就诊完整病历,现场经医护人员面诊后才能开具返校证明。
5月5日,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举办“党建引领守护健康‘你我共行动,洗手促健康’”手卫生健康倡导科普活动,通过多形式宣传、手卫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市民手卫生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微生物的部位是双手,因此规范地清洁双手是避免感染疾病的基础。双手的清洁,对于健康,至关重要。
当日上午,一场精心策划的手卫生宣传活动在该医院门诊举行。伴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旋律,该医院多名医务人员及“医二代”在门诊门口跳起了洗手操,以舞蹈、唱歌、问答等组合方式进行快闪表演,强化医务人员及群众的手卫生观念,传递科学洗手的方法和理念。
其中,知识问答、七步洗手法现场教学等内容,受到不少路人的欢迎,许多医务人员、医学生、患者及患者家属都积极参与活动,收获颇丰。
“手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洗手是切断病菌传播和降低感染发生最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做到正确洗手。”该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线下手卫生宣教活动,不仅针对医护人员,也让患者、患者家属感受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并通过“七步洗手法”,掌握“洗手”这个重要的“日常”。
洗手的误区
误区一
所有洗手液都能杀菌
洗手液主要分为普通型和抗菌杀菌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洗手液都有杀菌作用。
在抗菌杀菌型洗手液中,抗菌型有杀菌作用,但杀菌率比较低,一般是大于90%就可以标抗菌作用,而杀菌型洗手液要求对目标菌杀菌率达到99.99%。
误区二
用免洗洗手液替代洗手
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所以平常尽量少用,最好还是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
此外,还有不少人就餐前直接用“省事”的消毒湿巾代替洗手。专家指出,湿巾不能代替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
误区三
洗手液用得越多越好
很多人生怕洗不干净,所以按出大量洗手液在手上,洗的时候使劲揉搓。事实上,这样的深度清洁会损伤皮肤,使皮肤不但留不住水分,还更容易让病菌侵入。
误区四
用洗手盆洗手
很多人认为,使用洗手盆洗手,手也能洗干净。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弄脏了。
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根本达不到洗净手的目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为严重。
误区五
洗手后用毛巾擦手
洗手后应自然干燥或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最好不要使用毛巾,因毛巾容易潜藏病菌,易使洗净的双手沾染病菌,更不要用公共毛巾。
误区六
晾完衣服不洗手
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
洗手方法口诀
“内、外、夹、弓、大、立、(腕)”,要分别洗手掌、背侧指缝、掌侧指缝、指背、拇指、指尖,甚至包括手腕、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