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4年04月1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会谈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 努力锻造世界一流反恐特战劲旅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 习近平和巴西总统卢拉向中巴两党第七届理论研讨会致贺信
    • 专业市场要打造“工贸”一体新形态
    • 连续两年! 南海“环保铁军”捧回省级奖
    • 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第A02版:要闻

    • 物资有保障 防汛有力量
    • 发挥螺丝钉精神 做好经济“体检员”
    • 骑摩托炫技扰民交警:罚款+行拘
    • 狮山举行机关党建大比武

    第A03版:要闻

    • 南海4条线路入选 展示乡村振兴成果
    • 习近平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西米纳会谈
    • 超3000个蝴蝶兰新品种亮相
    • 偷建抢建阻挠执法 狮山两处违建被拆
    • 法制宣传进校园护航青春助成长

    第A04版:经济

    • “嗅”出新技术 产业转型“找对味”
    • 除湿防潮 南企有神器
    • 邀你写篇美文 宣扬南海美食
    • 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 助新质生产力载体建设
    • 佛山市高明区社会组织法人登记公告

    第A05版:绿美南海

    • 和美凤池 吸引游客打卡 留住创客筑梦
    • 认清燃气泄漏的六大“杀手”
    • 补 办 不 动 产 权 证 公 告
    • p4B

    第A06版:文明佛山

    • 党群同心 农房改造美出圈
    • 结对共建 大学生扮靓庭院
    • 车主驾车突发中风 幸得他们及时相助
    • 不得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

    第A07版:南海朋友圈

    • 秃山变油田 古树留乡愁

    第A08版:视野

    • 你注销掉的手机号 可能正在“出卖”你
  • 数字报首页

A07:南海朋友圈

秃山变油田 古树留乡愁

发展绿色生态,这些城市有妙招

2024年04月10日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石角塘村的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查看油茶果长势。

■厦门筼筜湖白鹭洲公园。

■乳源瑶族自治县生产的油茶果。

■筼筜湖湖心岛周边城市生态景观。

■山东威海坚持绿化改造,给市民游玩提供更多便利。图为市民游客进行滑翔伞休闲运动。

春风添新绿。眼下,绿美南海的建设如火如荼。走过古村、公园、田野、河岸,“四小园”、“先锋林”、农业产业园、森林公园等,轮番为绿美南海增加含“绿”量、含金量。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力提速的当下,其他城市的“绿美”经验,有哪些值得南海学习借鉴?一起了解!

养山 广东乳源荒山变﹃油田﹄

守着漫山遍野的“破石头”能干啥?曾经,说起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的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很多人会撇起嘴。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石头多,泥土薄,水如油,石漠化现象突出。

村民面朝石头背朝天,在石头缝里种庄稼。荒山,不仅在村民脚下,也压在他们心头。

而记者近期到访大桥镇,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漫山林草葱郁,白色的油茶花随风摇曳。很多村民乐呵呵地说:“如今,我们守着‘摇钱树’,石头缝里榨出了油,这里已经是‘油田’了。”

秃山变青山,青山变“油田”。咋回事?

村民所说的“摇钱树”指的是油茶,这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霜降时节采摘,果实可榨油。

“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乳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周利长说,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高和消费升级,茶油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被看好。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

有力推动下,乳源当地

政府引领群众,向石漠化宣战。

治理石漠化首先要让“秃山”变青山。作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乳源把高寒石灰岩山区油茶产业和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仅大桥镇就投入治理石漠化资金超亿元,植树造林数万亩。如今,乳源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超过8万亩。

“通过林分改造、防火林带建设和封山育林三种模式治理,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乳源县林业局党组成员瞿晓梅说,其中,大桥镇的森林覆盖率已从2019年的65.36%提升到2022年的66.77%。

在大桥镇侯公村油茶种植基地,周利长指着3000多亩的油茶说,这里以前全是光秃秃的石灰岩山地,野草干枯后很容易引起山火。因为穷,很多人都搬迁出去了。现在发展油茶基地,给村民直接带来三大好处:有租金收入、可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杜绝了山火。

2022年,乳源县油茶产业园获批成为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桥镇等6个镇为产业园的核心区,辐射带动了7800多名农民参与油茶产业发展。

“油茶浑身都是宝。我们和高校等科研单位正不断加强科技研发,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了面膜、沐浴露、精华油等一系列产品。”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云松说,公司已拥有油茶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

护林 广东肇庆古树﹃老有所依﹄留住乡愁根脉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全市登记建档古树名木3557株。近年来,肇庆市大力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推动古树名木资源活化利用,促进古树名木与城市乡村、历史人文和谐共存,留住肇庆绿美底色与乡愁记忆。

走进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古城红锥王古树公园,一棵盘根错节、枝条纵横的大树映入眼帘。村民告诉记者,园内最大的古树是红锥古树家族的“老大哥”——“红锥树王”,树龄已达1300岁。“红锥树王”胸围近9米、树冠33米、树高25米,是目前国内已知同类树种树龄最大、胸径最大的红锥树,堪称“红锥王”,成为当地古树名木“活的文物”。在它周围,生长着数十棵已达古树标准的红锥树。多代同堂,形成了难得的红锥古树群。

肇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肇庆将保护古树名木纳入到绿美肇庆生态建设的“六大行动”中,通过“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一树一养”等措施,对古树全面建档挂牌保护,让3000多株古树“老有所养”。

“我们还通过精准监测科学施策,改善古树生境、恢复古树健康。”该负责人介绍,各地定期开展古树名木健康巡查,确保一级保护古树名木每半年检查一次,其他古树名木每年检查一次,同时推动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人)落实日常巡护,监测森林火灾、有害生物、水土流失和生长状态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遭受损害、生长异常、长势衰弱和濒危的古树名木。

2023年,全市抢救复壮古树名木共计158株,申报广东省古树名木健康监测与抢救复壮示范点5处,有效保护了濒危、衰弱古树名木资源。

古树承载着记忆与乡愁,每到夏天,古树绿冠成荫,远远望去,茂密的枝叶就像一把撑起的巨伞,十分壮观。“修建古树公园是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展示古树名木文化故事。”石寨村党支部书记胡炳坚表示,村里先后实施古道翻修、凉亭建设,近两年投入200万元建成景观台、游步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近年来,肇庆市充分挖掘古树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结合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共计建成绿美古树乡村16个(古树公园16个),其中鼎湖区坑口街道蕉园村和四会市罗源镇石寨村被评为“广东十大魅力古树乡村”,为打造优美宜居的森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筑园 山东威海266个口袋公园让幸福触手可及

4月6日,来到山东威海经开区黄海路与深圳路交叉口,临道而建的崇文游园映入眼帘。4200平方米的亲水街角游园,不仅有滑梯、秋千、攀爬网等孩子们喜爱的单品,还划分出健身区、舞蹈区、绕园步道等区域。清明假期期间,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此度过了惬意时光。

山东省威海市在精致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聚焦群众关注的休憩运动场所少等“关键小事”,规划打造了一批“长”在市民“家门口”的城市公园,让幸福“推窗可见”。近年来,威海市持续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服务功能,满足群众休闲游憩需求,共新建、改建、扩建口袋公园266个。其中,2023年威海市累计建成阳光游园、崇文游园等口袋公园12处、绿道25.9公里;威海市公园绿地广泛增设休闲座椅、便民衣帽架、智慧驿站等便民服务设施,给市民游客游玩提供更多便利。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这是建设城市公园的基本要求。”威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挖掘有效空间,打造更多精致美景,威海市以绿化带改造、老旧游园升级、闲置空地新建等思路,科学规划、挖潜增绿,合理确定每个口袋公园的建设主题,在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两季飘香”景观的同时,科学设置健身场地、儿童游乐场地、休闲场地等功能分区,最大限度提升公园服务功能。

乳山市金牛山公园前不久安装的4套双位智能椭圆机,成了“人气王”。和普通的健身设施不同,这些智能椭圆机有智能显示屏,可以显示运动时间、卡路里消耗量、运动次数等。古陌岭健身体育公园等4处公园,也新增了双位智能划船器、双位智能椭圆机等智能健身设施,为市民休闲健身生活不断增加新体验。

2023年,威海市共更新修复健身器材3496件、便民服务设施1685台。

治水 福建厦门﹃市民湖长﹄助力水环境治理

走进福建厦门的白鹭洲公园,秀丽旖旎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筼筜湖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白鹭云集,是厦门一张靓丽的明信片。20世纪80年代中期,筼筜湖区一度污染严重,鱼虾绝迹,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品质。30多年来,厦门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湖区水质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从昔日臭水湖变身最美“城市会客厅”。

2018年3月,厦门实行“双总河长制”。为了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到对筼筜湖生态环境的监督与保护,厦门积极探索“市民湖长”的可行性。2020年4月,厦门市多部门联合对外发布《招聘启事》,面向广大市民选聘筼筜湖“市民湖长”。

65岁的陈亚进退休前是中学老师,三年前经过竞选,被筼筜湖保护中心聘为首批“市民湖长”,他曾在鼓浪屿申遗期间在岛上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我的经验丰富,有能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筼筜湖的共管共治中来。”陈亚进骄傲地说,“我也想在退休后发挥一点余热。”

不同于其他“市民湖长”,已退休的陈亚进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这项工作。从日常巡查到科普宣传,从收集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到反馈解决方案,从制止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到监督有关部门依法行政,这些都是陈亚进的工作内容。他说,“虽然‘湖长’的工作是无偿的,但是我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这比什么都强。”

“每天基本上都要走两三万步,只要在厦门,我就要过来看一看。”作为厦门筼筜湖的“市民湖长”和白鹭洲公园的“市民园长”,巡湖是陈亚进的主要工作之一。

陈亚进还一手组建了“筼筜蓝志愿服务队”将“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当好志愿者”的理念融入志愿服务科普宣传中。

(综合新华社、肇庆市融媒体中心、威海学习平台) 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婷 图/新华社发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