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4年04月09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会见越南国会主席王庭惠
    • 习近平会见法国梅里埃基金会主席梅里埃夫妇
    • 适龄儿童可同时申请公民办学校学位
    • 清明假期南海接待游客超53万人次
    • 我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 鼓励特殊食品清晰显著标注生产日期
    • 南海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第A02版:经济

    • 强化业务培训 注重数据质量
    • 以赛带训 短视频制作高手炼成中
    • 南海服务云平台助力丹灶五金数智升级
    • 无意泄露国家秘密后自首或可免于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A03版:经济

    • 现代蓝领玩数控月入过万不是梦
    • 创新研发能力强 产品出口过百国家

    第A04版:要闻

    • “空中眼”出击 “两违”无所遁形
    • 全省击剑精英齐聚里水“亮剑”
    • 真心化解顾虑 引导事主自拆违建
    • 发动村居共建绿美狮山
    • 了解新兵近况做好帮扶工作

    第A05版:教育

    • 推进14项工作 让美育“面向人人”
    • 面向南海小一招135人 初一招448人
    • 狮山孝德小学将于9月投用
    • 罗村实验小学更名为罗村实验学校

    第A06版:讲述

    • 17岁买下首套房 7年开3家寿司店
    • p30

    第A07版:南海朋友圈

    • 接住“泼天富贵” 网红城市花式宠客

    第A08版:视野

    • 预计今年﹃龙舟水﹄偏重强对流天气全年出现
  • 数字报首页

A08:视野

预计今年﹃龙舟水﹄偏重强对流天气全年出现

广东已进入2024年汛期,市民要留意天气预报,提高防灾避险能力

2024年04月09日

4月4日,广东省防总宣布全省进入2024年汛期。当前,广东已进入强降雨、强对流多发季节,市民要密切关注当地预警信号,注意恶劣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影响,提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入夏”后仍有冷空气影响

日前,广东省气象部门对2024年4月及前汛期(4至6月)天气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论,尽管不少地方已“官宣入夏”,但预计2024年4月仍有冷空气可影响广东。按现有气象资料预计,2024年影响广东的“龙舟水”相比常年也略偏重。

根据广东省气象部门预计,2024年4月广东雨量除粤西相比常年偏少1~2成外,其余偏多1~2成;全省大部气温相比常年偏高0.3~1.5℃,其中中北部偏高1~1.5℃,西南部偏高0.3~0.8℃,平均最低气温偏高0.3~0.8℃。

2024年4月广东会有多次主要的降水过程,大致出现在8~9日(中雨)、15~19日(中到大雨)、22~25日(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2024年4月广东还有主要的冷空气过程,大致出现在21~24日(弱),预计4月广东出现低温阴雨、倒春寒的可能性较小。

今年“龙舟水”或比常年偏重

广东省气象部门同时对前汛期(4月至6月)天气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论,与常年同期相比,2024年4月至6月(前汛期)广东省降水除西南地区偏少1~2成外,其余大部地区偏多1~3成。降水集中期内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可能性大。

预计2024年“龙舟水”期间(5月21日至6月20日)广东降水相比常年略偏重,空间分布差异性大,降水除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偏少1~2成外,其余大部地区偏多1~2成。预计2024年首个出现的热带气旋(台风)较多年平均出现时间(6月24日)偏晚,2024年4至6月有热带气旋(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可能性较小。

由于趋势预测的时效较长,可能和最终天气实况存在差异,广东省气象部门将在后期根据最新的气象资料适时更新预报结论,请各地居民和有关职能部门同时留意广东省和各地市每天发布的短临天气预报。从提前防御角度出发,各地居民和相关职能部门可根据现有趋势预测结论,提前做好相应防御准备。

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能出现

广东省气候中心首席庞古乾表示,强对流天气是广东省前汛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影响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阵风≥17.2m/s)、冰雹、龙卷风及短时强降水(1小时雨量大于20mm)。

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都可见,以春、夏、秋三季为多。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或夏秋之交(4月至10月),以前者居多。冰雹在广东大多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汇激烈的2月至5月,也可在盛夏强烈而持久的雷暴中降落。

庞古乾分析称,广东强对流天气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发生早、结束迟。广东的强对流天气全年都可发生,但一般2月份开始逐渐增多,春夏之交尤为多见,9月份以后逐渐减少。

二是强度强、破坏严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其中空气垂直速度相当大(对流强),如个别龙卷风的瞬时风速可超过100m/s。

三是出现频繁,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强对流天气是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雷雨大风是各地汛期较为常见的强对流天气现象,有时一天可降冰雹4次,降雹持续时间最长的历史记录为半小时。强对流天气的水平尺度小,一般在局地发生,发生时通常小于200公里,有的仅几公里。生命史短,一般几小时至几十小时,有的仅几分钟。

四是不同区域出现频率不同。从广东历史上强对流天气易于发生发展的区域来看,各类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源地和时间有所区别,如龙卷风易于在平原、沿海地区发生,雷雨大风多出现在空气潮湿闷热的午后至傍晚,冰雹多出现在内陆山区空气对流发展旺盛的午后。

今年1号洪水为何来得偏早?

4月7日6时35分,珠江流域北江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为我国今年主要江河首次发生编号洪水,也是全国1998年有编号洪水统计以来发生最早的一次。同一天16时40分,珠江流域韩江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相比较而言,今年的1号洪水为何来得偏早?

就珠江流域而言,2023年没有发生编号洪水,2022年第1号洪水发生在5月的西江,今年是自1998年有编号洪水统计以来首次发生在4月。

相关专家指出,受2023年东亚冬季风整体较多年同期偏弱等影响,华南降雨偏多。4月3日以来,珠江流域出现了今年汛期的第一次强降雨过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珠江流域北江、韩江出现明显洪水过程。

根据水利部2019年印发的《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全国大江大河大湖以及跨省独流入海的主要江河水位(流量)达到警戒水位(流量),可定义为洪水编号标准。4月7日,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流量涨至12000立方米每秒,韩江干流三河坝水文站水位涨至42.01米,分别达到水利部洪水编号规定的标准,北江、韩江相继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

专家指出,我国珠江流域汛期一般为4月至10月,在七大流域中一般入汛最早、汛期最长,备汛时间短、任务较重。

针对北江、韩江发生的洪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广东、福建等地水利部门积极调度北江、韩江流域水库拦洪、错峰,强化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山洪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防御,细化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知多点

●广东气象入汛标准

每年3月1日起,广东国家气象观测站中,累计有二分之一以上的站点日雨量大于或等于38毫米的日期,即以该日作为全省汛期开始的日期。

根据《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本省汛期一般为每年四月中旬至十月中旬。省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机构根据雨情、水情,结合防汛工作实际确定并公布每年全省汛期起止日期。

●汛期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暴雨、台风、强对流(龙卷风、雷电、冰雹)、高温天气,以上灾害天气还会导致次生灾害发生,比如山洪、泥石流、滑坡、内涝。

●华南汛期分两段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只有一个汛期,华南却有一个“前汛期”。

华南“前汛期”是指出现在华南地区的特定汛期,因为华南地区在4月至6月就已经多雨,前汛期期间的降雨主要是冷暖气流交汇等原因形成的强对流雨。

“后汛期”通常出现在7月至10月间,这一期间的降雨则主要受到台风、热带辐合带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前汛期”顶峰是龙舟水,即每年5月21日至6月20日,华南等地出现的强降水天气,因常常出现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时而得名。龙舟水期间,华南大部雨量达到前汛期的顶峰,迎来一年中降雨最为频繁的时段。

学会应对

大风大雨“冇有使怕”

●留意天气预报

不管工作日节假日,广东省气象部门每天都会开展会商预报工作,形成每天发布服务全省的短临天气预报。

广东各地居民可通过新浪微博@广东天气、微信公众号“广东天气”等渠道,查询每天最新的天气预报。

●关注“停课信号”

汛期期间,广东各地气象部门常会根据天气变化,发布台风、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高温等预警信号,提醒公众注意灾害性天气来临,并根据预警信号的指引科学防御。

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台风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以及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为“停课信号”。

当“停课信号”生效时,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应当停课。建议公众在“停课信号”发布时,停止非必要的户外活动,到安全地方避险。

●科学蓄水趋利避害

尽管汛期常有气象灾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汛期“百害无一利”。近年来,广东省气象部门在“龙舟水”、台风等预报内容中,常提醒各地需抓住风雨到来的有利时机,做好科学蓄水工作,以应对降水间歇期可能出现的阶段性气象干旱、高温等天气。

(综合自新华社、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

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国栋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