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买下首套房 7年开3家寿司店
——狮山95后青年冯永业讲述创业故事

■冯永业。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游耀东摄

■冯永业的寿司店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 (受访者供图)

■冯永业早年创业的单车店。 (受访者供图)
爱“折腾”的他,15岁创业,17岁买下人生第一套房;
很“固执”的他,在事业顶峰时转行餐饮业,七年开了三家连锁店。
他就是来自肇庆、在狮山长大的连锁寿司店创始人冯永业。
从小创业
16岁卖单车赚第一桶金
说起冯永业的创业史,要从他的初中时代讲起。那时才上初一的他,对滑板产生了兴趣,越玩越起劲。于是,他带动更多人一起玩,做起了小小的滑板生意。
“那时候每个月有一点点钱赚,反正学费、生活费是不用愁的。”滑板生意成为冯永业“创业梦”的一个开端。很快,他又开始“折腾”起来,喜欢上当时很潮的“死飞单车”,想着改行卖单车。
当时的冯永业体现出了他的经济头脑:寻找匹配人群,做到与众不同。他的卖,不是卖成品,而是购买各种零件组装成独一无二的款式,这更受欢迎。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会组装,就总是往附近的单车店跑,免费帮忙,一边做苦力一边学。老板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是个孩子,搞不出什么名堂,说不准哪天觉得厌烦就走了。”冯永业说,自己学了两三个月后,就掌握了组装、维修技术,不同于卖滑板时把家当“仓库”,这次租了个10多平方米的楼梯间作为工作室,打算长久做下去。
中专读了一年后,冯永业索性辍学,专心做卖单车的事业。“死飞单车”的潮流让他十几岁就尝到创业的魅力,订单越来越多。那时他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有时一个月能赚好几万元,当时的他,才16岁。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赚到了第一桶金,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子。
就在冯永业以为可以这样一直做下去时,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行业的危机。于是,他深思熟虑后,果断选择放弃。
冯永业坦言,首次创业就得以成功,也许得益于家人和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也是在市场做小生意。他从小就在市场生活,耳濡目染学会了做生意的一些门道,锻炼到发现市场的眼光。比如什么时候卖什么货物,怎样抓住目标客户群,学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转行餐饮
7年开3家寿司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永业得知堂兄冯职业做寿司,并且做了很多年。冯永业的一句“要不咱们做个品牌试试”,冯职业立马爽快答应。冯永业把所有积蓄投进去,两人合伙干起来,于2017年开了第一家寿司店。
就如2010年4月,雷军和几个伙伴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便定下了公司的名字一样,冯永业的店名也很随意:寿司店开业在夏季,门口刚好有棵树,就叫“夏树”。其实心里也是希望生意能够像门口的树一样永远长青。
冯永业回忆,第一次创业时,自己接单自己干,成本低,干多赚多。第二次创业要团体合作,以为只是简单的人数叠加,有活儿来干就是了,结果却不一样,开始几个月亏损严重。
“以前打工,好歹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现在创业不单没有收入还赔钱。”冯职业心里虽然这样嘀咕,但每每遇到困难,他就一件一件地做寿司,从中找回自己的初心与信心。“我是真喜欢做寿司,就当是艺术品一样做好每一件,希望让更多的人品尝与欣赏,但没人来吃没得做,手就痒。”
冯永业没有放弃,他觉得自己的寿司出品有保证、地理位置也可以的情况下,肯定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店位于狮山中心城区的俊景花园,当初选择这里看中的就是环境、人流和地理位置都不错。”又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学习,冯永业从管理制度与服务、食材选购、制作流程、出品包装等方面着手改革。如用来制作寿司的米饭,选择优质的东北大米,且保证煲制时达到一定的温度,这样才能确保口感与香糯。
就这样靠着优质的服务、严格的标准、菜品的不断创新、实惠的价格,以及流程、制作标准化,寿司店渐渐有了起色,而且不到两年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店”,吸引广州、三水等地食客慕名而来。紧接着就是店铺扩张,大沥、桂城分店的开办,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一批年轻人跟他一起干,不少人还在此收获了爱情和家庭。
“第二次创业能够成功,除了我们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外,其实更多得益于狮山这座城市带来的发展红利。”冯永业表示,虽然他不是本地人,但从小在狮山长大,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对狮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更加有信心。
“多得周边街坊的支持,才有我们的今天。”冯永业表示,怀着这份感恩之心,疫情期间多次捐资捐物,平时也经常参与公益活动,酷暑季节免费为环卫工人、周边群众提供茶水、凉茶,以此回馈社会,更重要的是,店里免费收学徒,目前已经培养出10多位年轻人自己创业。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