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民乐墟 重拾旧时光
走进西樵民乐,探寻旧墟老街的今昔旧韵


■航拍樵乐社区和民乐社区(原民乐墟市)。
■西樵民乐小学民乐大头佛传习所正在表演。

■民乐窦“人寿年丰”石碑。

■民乐市场。

扫码看视频
初春,潺潺流水、波光粼粼,古窦、古树倒影其中;河道两旁,石板街道与旧建筑交相辉映,荡漾着古老的味道……经历百年风雨洗礼,西樵民乐墟的一砖一瓦、一窦一桥依然散发着岭南韵味,留存着水乡先民生活的印记。
南海有山,禅名西樵山;其旁有闸,盛名民乐窦。唱遍南海的谚语“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说的就是西樵下北老街横穿而过的“民乐窦”水闸。“屋内缫丝鸣机杼,窗外商贾汇巷道。声声百里能相闻,民乐繁华胜官山。”描绘的正是民乐墟昔日繁荣之景。
在水网发达的南海,城镇的兴衰总与水息息相关。3月5日是惊蛰,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自此,树始绿、花始开,春暖大地的欢愉如约而至。《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水上南海》摄制组走进民乐,探寻旧墟老街的今昔旧韵。
时移世易
旧墟犹在长追忆
在南海西樵与旧樵丹路相接的民乐大桥,一边通往西樵新城区方向,一边指向民乐老街,桥梁的两侧,数十年时光在这里相汇。
走进如老电影场景一般的民乐老街,迎面看到的是立在路边的黑白广告板、铺面上泛黄的漆字招牌、老旧电器维修铺,还有40多年历史的民乐理发铺……紧拥的两层小楼,斑驳的砖石墙面,老街以一种遗世的平和迎接着过路的寥寥行人。
“你别看民乐墟小小的,这里曾经有茶楼7家、丝绸铺20多家,还有酱油铺、米铺、杂货铺等等,各行各业的商铺星罗密布,热闹非凡。”民乐人梁汉宜说。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条熙熙攘攘的老街,它是当地的精神脉络,印刻着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时光变迁的痕迹,承载着几代人的烟火气息。梁汉宜是土生土长的西樵民乐人,在此生儿育女,岁月的年轮伴随他从年轻走到今天的82岁,也让他见证着老街的变迁。
“自我小时候有记忆以来,民乐墟就非常兴旺,商贩、群众每天都络绎不绝,在人群中穿梭着,有时被人群推着走,有时更被人流裹挟着。”回忆起旧时的景象,梁汉宜脸上洋溢着笑容。挑河水煮饭,跳进河里洗澡、摸鱼……老街旁的河涌边成了小孩们流连的地方。
时光荏苒,老街变迁。2000年前后,民乐老街的店铺已被电器、服装、理发、布艺等经营更替,不变的是这里依然是西樵人“趁墟”的集聚地。丝织二厂、CD铺、叮当店,提起这些字眼,西樵人都会心照不宣,一间间店铺是街坊的“老地方”,也是购物首选之地。
如今,民乐老街上,旧楼斑驳,石板路仍在,车流、人流却已不复当年。老街两旁售卖土产、杂货、日用品的铺面,从过去的门庭若市,到现在只剩10家商铺在经营。喧闹不再,剩下的便是默然巷道与老街坊情怀。
远销海外
引领南海丝织业发展
漫步民乐老街,游客们带着相机走走停停,而镜头里总少不了一个古老窦闸——“民乐窦”。民乐窦是桑园围内主要的水利设施之一,是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窦闸,不仅起到防涝的作用,也是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中国“纺织之乡”和“面料名镇”西樵的丝织业发展由此展开。
历史上,西樵镇丝织业一直颇为有名。据《南海县志》记载,缫丝工艺在南海至少有300年历史,清代中叶,南海县已经成为省内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民乐的林村、藻美、云滘三乡及华夏、吉赞等地则被认为是南海县内近代丝织业的发祥地。
民乐的丝织业究竟有多厉害?清道光时期,民乐的丝织业开始繁荣,形成各村一品,如程家和塱心织纱、潘家织罗、藻尾织绫、云滘织绸……20世纪20年代,民乐一带就拥有织机1.5万台,从业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民乐首创具有扭眼通花的香云纱,开创莨纱绸类丝织先河。1955年,南海首家地方国营丝织厂在民乐建成;1956年,西樵丝织第一生产合作社在民乐成立,丝织成为大部分民乐人的主业。
丝织业的兴旺发达,旺了民乐墟,民乐窦内外,轮船密集,如今窦闸那朱红色的大木门、上了年纪的台阶见证了窦闸当年开闸迎商的辉煌。
每逢农历二、五、八,四乡群众摇着的小艇,装满生丝、桑叶赶来趁墟;农历三、六、九,民乐装满丝织品的小船又从窦闸出发,前往广州交易。此外,满载丝绸的轮渡从民乐窦出发,沿水路经官山涌至广州或江门,再由水上丝绸之路远运至东南亚、印度、中东和欧洲。因此,民乐窦码头也被称之为银船码头。
时过境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下,午前9时出,午后3时至的水运体系逐渐被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所替代,曾经热闹非凡的民乐墟回归平静。而今,窦在、河道在、老船也在,当年繁华之景已成为老一辈无法忘却的记忆。
以水赋能
点燃发展新希望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墟镇推动了南海的繁荣兴旺,塑造了南海融合南北、汇同中西的文化特点,成为南海海纳百川地域性格的重要体现。如今,随着“水上南海”建设的展开,南海的传统城镇将焕发出新光芒。
去年,“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南海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以水为脉,融合生态、生产、生活,贯通历史与未来,通过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岭南文化,实现“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南海“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下,西樵提出以西樵山为核、以桑园围水系为脉,盘活古村、历史文化街区人文资源,营造最岭南的水乡生活,持续开发“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线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特色水上休闲旅游综合区。与此同时,西樵还将探索古村旧墟复兴路径,推进儒溪、松塘等古村落传统风貌保护和生态文化保育,活化太平墟、民乐墟等旧墟闲置空间,为古村旧墟导入新兴业态。
依托桑园围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催生了珠三角蚕桑经济和渔业经济,有了民乐窦及民乐墟的繁荣盛景。如今,河涌、窦闸虽早已褪去水运繁荣时期的运输功能,但随着桑园围“水脉复兴”及“水上南海”战略的深入推进,水文化的价值再次被发现,民乐等一批因水而兴的昔日墟镇、集市正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引领新一轮复兴热潮,一张张发展蓝图点燃了发展的新希望。
策划/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海波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赖春华张子健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
通讯员蒋素媚熊奏凯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