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之名 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
南海发展“美学经济”,推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乡土重建

■九江水南社区“童梦庄园”主题墙绘非常吸睛。(资料图片)

■位于西樵儒溪村的南海大地艺术节作品《人人皆是赢家》。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摄
走在乡间,我们渴望看到怎样的风景?
是水南社区的“童梦庄园”,还是招大社区的鲜花庭院,抑或是儒溪村充满本土风味的艺术作品?这些带着美学气息的乡村已悄然走进大众生活,乡村美学也正以独特的文化温度,吸引越来越多的归乡人和“新村民”发现美、创造美、培育美。
当乡村邂逅美学,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不妨将镜头聚焦这几个村居,从村民的讲述中探寻其背后美学价值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村里来了艺术家
走进九江水南社区庄园经济社,就能看到大片俏皮的红色块铺满地面,上面渲染着两朵“活色生香”菊花,宛如一张“红地毯”,欢迎四方来客。
这是青年艺术家胡雪颖在此创作的第一个作品。这两年,有许多在地艺术人才来到水南社区,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寻梦之地。
热闹的背后,水南社区其实已经坐了多年“冷板凳”。十年前,这里跟很多“三无”村庄一样,无特色、无优势、无潜力,车辆乱停放、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突出。
在乡村振兴的上半场,水南社区先是改善了“硬件”。三清三拆三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没落下,房前屋后干净了,村道整洁了,但仍没人气。社区内的庄园经济社更是人气凋零,房屋长期闲置,总人口仅145人。
“除了本村人逢年过节回来看看亲戚,没有别的人会到这里来。”村民阿培说,看见的也多是“50后”“60后”老面孔。
彼时,水南社区“冷清”的背后,映射出乡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顿。正如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先生所感叹:“乡间把弟子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去。”
重塑年轻人回流乡村的信心,关键在于重塑乡村吸引力。“绿杉野屋,落日气清。”从古至今,乡村田园就与中国审美分不开。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才能让乡村真正美起来、雅起来、富起来。
2022年,九江发布“乡村美学复兴计划”,提出从人居环境整治“硬件塑形”转向以机制创新、文化复兴为核心的“软件铸魂”。
乘着东风,水南社区开始一场“美学行动”。社区“两委”班子和经济社干部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庄园经济社,邀请了10位在地艺术人才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构思出“童梦庄园”主题IP。
胡雪颖就是其中一位。
“我在朋友圈上刷到在地艺术人才的招募公告时,二话不说就报名了,一同参与的,还有摄影师、植物鉴赏师、雕塑家等,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让她没想到的是,村民也热情高涨地加入到创作中来,“村长一家四口参与涂色,阿姨们主动承担起植物美学空间的浇水、卫生。”
以“美”为路径,水南社区通过整村规划、色彩涂鸦、公共空间改造、绿植美化等艺术形式,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进一步激发村民的美感。“社区的村容村貌不断变美,尤其是庄园多了很多有趣的墙绘。”村民明姐被旧房上的墙绘“点醒”,将自家小院改造成“诗意栖居”。不但小院被评为“五星级美丽庭院”,她也成为村里的庭院美化师。
“小家美”带动“大家美”,“一处美”实现“处处美”。通过一些艺术性的实践和教育,村民的主体性被激活,自己动手、改造村庄成了村民们最初的“审美实践”,乡村的审美价值也随之重构。
如今,向“美”之路还在水南延续。“我们希望把庄园打造成一个儿童友好的乐园、青年追梦的创意空间、成人寻梦的怀旧宝地。”这是水南“掌舵人”崔永成给庄园经济社定下的基调和目标。
“美学空间”带来“新村民”
不只水南社区,“美”似乎成了一条线,串联起最近几年不一样的南海乡村,让越来越多村庄重新被“看见”。
狮山招大社区向“美”之变,从一个个“四小园”开始。招大社区活用旧巷、祖屋等现有资源,结合废弃轮胎、鹅卵石、闲置红砖等平价素材,打造了71个独具特色的“四小园”。
通过把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美学理念相结合,不仅让乡村“美容”,还衍生出新的生活生产场景。
招大社区的展示长廊、七彩鱼塘、欢乐菜园、白泥坑村民议事庭、冼边牛棚公园等结合“农耕”主题,“套”上美学外衣,实现了“每村一景一特色”,有效提升社区“颜值”与内涵。
相隔不远的西樵儒溪村,树绕村庄,水满坡塘,拱桥与古建相互映衬。当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介入乡村空间,艺术家在地创作,改善利用了老旧建筑空间,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艺术创作,一个个“美学空间”升腾而起。
村民余健孝把大地艺术节比作一次“灵魂的冲击”“视野的开阔”。他认为,“美”就是生活、文化、建筑,“美”承载着泥土根脉、故土乡愁,只是以前他从未发现。
焕然一新的乡村引来的不止游客,更有归乡人和“新村民”。
艺术的兴起,让年轻人看见了乡村的另一番模样,从喜爱到投身,“新鲜血液”开始从城市流向乡村,发展“美学经济”,推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乡土重建。
2023年年中,在外地开西餐厅的余健孝与儿子租下儒溪一间闲置村屋,开起“蒲桃树下余小茶”茶啡馆。余健孝并没有大拆大改,而是根据房屋和周遭植物的特性,耗时3个月,因地制宜将其改造成中式庭院。
“闲庭独坐对闲花,轻煮时光慢煮茶,不问人间烟火事,任凭岁月染霜华”,茶啡馆的店名就取自于此,余健孝希望能让顾客慢下来,静享时光。
胡雪颖走过全国各地不少村落,今年2月,她下定决心把彩绘浮雕工作室搬到水南。“这里给我的感觉不一样”,她说,“在水南能感受到大家对人和艺术的尊重、包容,我为自己在这里所创作的作品而自豪。”
阿培选择回到水南社区,建起“至遇小院”工作室,配套咖啡、轻食等,“有客人专门从外地跑来,摸鱼、挖莲藕、喝咖啡、画画,感受乡村田野带来的真挚、自由。”
“美”的融入,使故园变成有活力的新农村。借助“美”的资源,越来越多南海乡村,激发出内生动力,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程虹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