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出圈 乡村振兴有范
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长线发展﹄路径

■区人大代表实地视察松塘村研学项目。

■调研组召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座谈会。

■松塘村环境优美。

从入选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再到入选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最近一段时间,南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力持续被认可。
“南海乡村文化要一直红下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要‘长线发展’!”锚定目标,今年7月至10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组走访了区直部门及各镇街,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开展研讨等方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意见,就如何推动文化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开展深入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调研中,代表们看到南海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并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实践。与此同时,大家也看到南海乡村文化出圈背后更实际和积极的意义:南海正打算在“长红”路上稳步前行,希望乡村文化在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生命力的同时,将为南海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实地探寻
南海乡村文化的“出圈”路径
近年来,南海的乡村文化不断被“唤醒”,走向大众,并被不断放大IP、扩大传播。南海目前已形成怎样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这些路径形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为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三个多月以来,社区、乡村、产业园、博物馆,处处都留下了调研组成员的足迹。
走进西樵镇松塘村,碧波荡漾,绿树婆娑。村口的大榕树下,孩子们正并排坐着,听志愿者们介绍这里一砖一瓦背后的故事。这是今年7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前往西樵镇松塘村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看到的场景。
“将建筑物活化成景点、研学点,让百年古村焕发活力新生,这种方式很让人惊喜,也很亮眼。”参加活动的人大代表点赞了古村的活化模式,建议继续依托古村落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根脉,也是一个地方独有的特殊资源,也是最吸引人、卖点最大、流量最大的特殊资源。南海已掌握了这一点。
今年以来,南海的乡村旅游持续“爆红”,至今热度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这引起了调研组的探究:乡村文旅热点如热浪般滚滚,南海是如何瞄准,又是如何进行“长线布局”的?
调研报告是这样写的: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推动基层治理行动方案》,全面实施“水上南海”发展战略,积极引入头部文旅资源,全力打造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扶持了一批村(居)文体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体活动、文化消费等项目共1258个,扶持金额达6164万元,举办超200项文旅体活动,推动文旅消费不断升级。
今年7月,调研组前往丹灶镇有为水道视察,了解到丹灶镇拟通过有为水道和慢行绿道,把“人文相通、历史相近、水道相连”的仙岗社区、西城社区、银河社区、良登村、塱心村5个村居串联成有为水道片区,连线连片打造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这条有为水道,在串起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同时,也在今天成为南海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今年10月,丹灶有为水道新线路开通,以田园生态风光为主题,一趟路程可畅游古村、逛书屋、看博物馆,带游客领略南海乡村振兴示范带新活力。这个案例也印证了调研报告中总结的一条路径:以文弘业,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献智献策
持续唱响“南海乡村好文化”
今年9月,蓝丽君等南海区人大代表向区人大提交了《关于充分利用南海乡贤名人资源,加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她在建议中直接指出了目前南海发展乡村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乡村美化同质化程度较高,部分村史馆展陈内容雷同且单薄;“政府干、群众看”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但仍需加强引导;财政力量有限,需要引入更多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传统文化人才培育依旧困难;乡贤名人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名人(院士)故(旧)居修复存在机制障碍等。
“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了更为系统的人文要求,恰恰需要我们发挥文化这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构建长效机制和护城河。”在蓝丽君看来,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注重活化利用近现代“学科乡贤”“南海魁星”的力量,推动全社会厚植科学精神、富养人文气质、提升城乡品位,对于南海而言是可行的且意义深远的。
蓝丽君在建议中特别指出,要积极合作共建,导入专业学术力量。她认为可积极与“学科乡贤”关联密切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共建,汇聚学术思想、传承学术精神、激活学术志趣,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更专业、更严谨,让“最乡野”成为“最顶流”。
今年8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南海融媒中心组织邀请了三位南海区内的人大代表,围绕“文体之力赋能乡村振兴”这个话题发表观点。代表们结合履职生活中的见闻,给出了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持续关注着乡村文旅IP的打造,希望将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她直言,目前南海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人气会更旺。
南海区人大代表、里水镇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邓洁茜则认为,要充分挖掘南海本土文化精神内核,推动本土文化进校园,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让传统文化项目融入学校建设,把学生们多带到科技园区去。
九江镇人大代表、九江镇地情专家陈品良的思考是:“不能眼睛只盯着外面,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除了大力培育本土乡贤人才外,也可以在本土人才福利政策待遇方面下功夫,真正为乡村留住素质高、品德好的人才,才能让乡村发展有广阔的未来。”
谈本土文化、谈乡村文旅、谈教育发展,几位人大代表建议的角度不同,但目标一致:目前南海在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发展乡村文化这件事上,南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集智聚力
探索有“长线布局”思维的发展路径
三个月,五场调研活动,二十多名市、区人大代表,大家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在南海乡村中履职,并把履职阵地逐渐延伸到人大代表联络站、日常生活中。
南海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表示,此次调研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南海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总体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续航,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调研组在这次大调研中找到了哪些解题思路?我们从调研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以要素改善强化内生动力。二是立足基层基础,以文化供给丰富乡村内涵。三是抓实产业发展,以产业拓展赋能文化振兴。
调研组认为,要立足本土文化深入挖掘,才能让南海乡村文化焕发新光彩。基层基础就是南海宝贵的文化资源。根植文明风尚,构筑精神家园是其中一条路径。例如,持续开展新乡贤、南海好人和大城工匠选树活动,以榜样力量引领基层好风尚。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除了“人”的资源,“阵地”资源也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指出,要不断丰富南海文化中心、艺术中心、飞鸿馆、樵山文化中心等高端文体场馆内容,深入实施智慧图书馆、社区体育公园全覆盖工程,整合提升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体阵地“建管用”水平。继续办好大地艺术节、南海区“艺术四季”等系列高端文艺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多样性、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要。
“要完善实施流动文化进村服务、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其结合群众现实需求,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调研报告还指出,针对农村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特点,开展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要着力供给蕴含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文艺作品,使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从而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乡村振兴这件事,主角是“群众”。调研报告认为,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群众当“主角”。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解,增强村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将村民从文化振兴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从被动参与者变成主动创造者。总的来说,激活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力因子”,才能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强的获得感,持续当好乡村振兴的“主角”。
在调研报告中,“产业”二字是高频词。报告提到,要抓实产业发展,以产业拓展赋能文化振兴。还要不断加快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以民间故事等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实施“一村一史一志”工程,不断提升本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接续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对此,调研报告给出了一条具有“长线布局”思维的发展路径:谋求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和经济附加值。报告认为,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在深度挖掘和整理景区的人文资源上做文章,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嵌入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区域性文化旅游走廊和线路,推动非遗文化在南海焕发新的光彩。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让乡村旅游更有魅力,让南海发展更有未来!”这是调研组对南海乡村文化未来的期待,大家一致希望,南海的乡村文化能有更创新的表现、更走心的表达、更出圈的实践。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洁通讯员南任宣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