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诗意栖居 游客的童梦庄园
九江水南社区积极实施乡村美学赋能工程,孕育出﹃美丽经济﹄

美丽的庭院,是理想中的“诗意栖居”。

庭院保留原有乡土风貌,并融入新庭院元素。
百年陶然亭是村民休憩好去处。
开村的石狮,守护一方安宁。
庄园庭院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愁。

扫码看视频

冬令成,万物藏。11月22日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虽然凉意渐增,但阳光映照下,记者顷刻间触到暖意,第二十期《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摄制组走进九江水南社区,两三好友相聚畅饮,围炉畅谈,诚为人生一大乐事。
近500年佑护村民的娘娘庙、石狮子,闲置旧民居改造而成的“童梦庄园”……地处九江沙头片中心区的水南社区,一直是人居环境的“模范生”,近年更积极实施乡村美学赋能工程,用艺术和文化为乡村赋能,留住乡愁的同时孕育出“美丽经济”,变成人人口中的“诗意栖居”。
探索 明朝古村风韵犹存
漫步在水南社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这里榕荫水岸韵味足,荷塘景美悦人心。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微风拂过,柳叶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水南社区的故事。
从空中鸟瞰,水南社区形如扁长芭蕉扇,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水网地带,村内小河涌纵横交错。北江支流分流经“人字水闸”从沙头河道流入村内,村落位于北江水道南岸,故称为水南。
“圣德护熙朝,恺泽商流千载仰;母仪临粤海,慈航普渡万民安。”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龙二娘娘庙,庙门刻有对联一副。石粉墙上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静静地沐浴着冬日的阳光,似乎在把自己的历史向人们娓娓道来。每年三月廿三便是娘娘诞,村民们到此祈福,多年来香火不断。
娘娘庙旁有一只石狮子,历经朝代兴衰更替仍毫不变色,是龙二经济社的“镇村之宝”,在当地,至今还流传有石狮子护村的传说。石狮巷是建石狮子后而命名。
水南有着近800年的历史,古凉亭、冯氏家族墓、一棵棵古树、一座座旧蚕房,都是一段段历史的剪影。水南曾有祠堂61间,现存南轩李公祠、黄氏宗祠、雪松黄公祠、英相黄公祠,为水南增添了更深的记忆“味道”。为了更好地留住乡愁,水南将莘深经济社旧蚕房改造为村史馆,以现存文物古迹为载体举办纪念活动,修编村史、收集历史旧物,让居民识历史、懂文化、会传承。
焕新 旧房改造让乡愁可触可感
一村一景、一景一韵,唤起浓浓乡愁。乘着九江镇实施乡村美学复兴计划的东风,水南社区抓住机遇,以本土艺术赋予社区“艺术味”,吸引“烟火气”。在水南社区,处处可见美学元素。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庄园村就是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实践。
沿着村道一路深入,除了干净整洁的路面、生机勃勃的绿植庭院,少年钓鱼、多巴胺房子、光头强列车、篮球等各式主题的墙绘不断给人制造惊喜,一幅幅以“儿童逐梦、青年追梦、成人寻梦”为主题的墙绘十分吸睛,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庄园。
庄园村分布着四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分别是安宁里、庄园巷、文林里、迎禧巷。在明清鼎盛时期,屋宇密布四条巷,单石脚青砖墙镬耳大屋十多间,人口200多人。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留在庄园的人越来越少。“庄园经济社本身不大,住户也不多,闲置的旧房屋比较多。我们希望把庄园的人气聚回来,于是提出以打造‘美丽庭院’为载体,盘活老旧房屋。”水南社区党委书记崔永成介绍。
庄园居民明姐的“旧居”工作室是庄园经济社旧民房活化改造的首个样板。江南水乡的写实画墙面,蓑衣、斗笠、石磨等当地风物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愁。墙角的石斛、边上的红掌,与一旁的月季相得益彰,移步屋内还有一个用废旧石磨改造成的洗手盆……走进“旧居”,庭院里尽是千姿百态的花木盆景,或铁干虬枝、或盘根错节,简朴中透着灵动的小庭院让人眼前一亮。
说起回村改造小院的初衷,明姐直言喜欢乡村美丽幽静的环境氛围。“社区的村容村貌不断变美,尤其是庄园这里多了很多有趣的墙绘,我正是被这个旧房子的墙绘一下‘点醒’,便决定租下这里,改造成理想中的‘诗意栖居’。”
近年来,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南社区大力推进“四小园”建设,按照“一村一公园”的规划思路,建成14个社区公园,50多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实现社社有公园,片片花齐放,成为靓丽宜居的“公园社区”。
发展 用美学发掘文化资源禀赋
初冬的水南社区,车来车往,熙熙攘攘的游客徜徉村落中,时不时地走进正在改造的旧房居参观。在庄园,像明姐家这样的美丽庭院还有不少,它们是房前屋后的“诗意空间”,是独具特色的“一抹乡愁”,还是可以掘金的“美丽经济”。
绘好外墙、栽种绿植、在庭院中铺设一条黑砾石汀步小路、安放几张竹椅木凳……一处约200平方米的旧民房经过改造,保留原有的乡土风貌外,还融入新庭院的元素,吸引了来自中山的设计工作室进驻,连带周边6间正在改造的旧民房也受到青睐。记者了解到,水南社区将乘势而上,逐步推动闲置民居回收,进行差异化改造、集中招租,集聚青年创业者共享美学红利和乡村发展成果。随着更多旧房屋改造“升级变现”,未来手工作坊、轻餐饮、民宿等新业态的陆续进驻,水南将实现“钱”“景”双收。
一墙、一画、一街、一院,从不起眼的小墙,到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视觉景观,九江以美学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能够美化乡村环境,还能让乡村砖瓦之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乡土风俗和生活理念,使文化底蕴、艺术气息、乡土人才、美学创意等元素被充分激活,让乡村美更有诗意、更有气质、更有温度。
去年,南海区文化发展大会提出了“以文润城、以文兴城”的要求。而文化,是九江美学复兴、艺术乡建的“灵魂”。作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商埠、南海唯一全域都在桑园围内的镇街,九江独特的地理孕育出美酒、美食、龙舟等特色文化,成就了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
未来,九江镇将积极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以融合设计的模式,焕发乡土肌理“年轻态”,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为村民打开艺术殿堂之门,让“美学”成为九江的底色和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成色的“流行色”。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朱明菲 通讯员熊奏凯蒋素媚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章佳琳张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