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届寻找“大城工匠” 南海有何深意?
■坚美铝业氧化二车间工艺技术班组,曾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菱王电梯有限公司钣金车间萨瓦尼尼班组曾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
一技成,天下行;匠心聚,百业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
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志如磐石、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也是一种敢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古人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均是对工匠精神的推崇。
历史上,南海工匠的成就熠熠生辉、口碑代代相传。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邹伯奇发明了我国第一台相机。
薪火传承,持续奋进。自2017年南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举匠令”以来,今年已是南海第四次面向全社会推选“大城工匠”。本届将评出30位南海“大城工匠”,并进行隆重表彰。
当前,南海正在步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引领的新阶段,正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加快建设湾区智造高地。此时,南海比以往任何时刻更迫切需要一批工匠型尤其是数字工匠的技能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今年7月,南海发布《南海区百万技工引育计划》,提出到2027年底,技工人才要增至百万,为制造业当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南海连续四届发布举匠令,希望以此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南海大地上熠熠生辉,不断续写南海制造新荣光。
迈向万亿级智造南海呼唤工匠精神
一座城市要赢得激烈的竞争,必须要有优秀的文化引领。
南海作为制造业大区,之所以有这样的“江湖地位”,正是得益于一大批工于匠心的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他们凭借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成就了多个领域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成就了产业发展“满天繁星”的景象。
从这个意义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南海制造的灵魂和脊梁。
南海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先锋”。自2017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举匠令”以来,南海围绕弘扬工匠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已经连续四届举全城之力选匠举匠。这样的力度在全国并不多见,南海到底在谋划什么?
这与南海的城市基因和城市追求息息相关。
从历史上看,南海有着工匠文化的土壤。早在明清时期,佛山就因制造业鼎盛、商品丰富、质量上佳而闻名,成为“天下四大名镇”。铁路之父詹天佑、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等大国工匠,从南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无数能工巧匠缔造出南海制造行销全球的辉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高质量发展呼唤大城工匠。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的背后,正是工匠精神在发挥核心驱动作用。调查发现,约55%的“隐形冠军”集中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3个国家,这批成功的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专注生产和制造,注重创新研发,并拥有大批高技能的劳动力,正是这种严谨与认真造就了产品卓越的口碑。
当前,南海制造要升级,就要对标国际一流制造业,提升质量,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
今年伊始,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制造业当家”的奋进号角。制造业是南海产业最鲜明的底色,作为工业总产值近9000亿元的制造业大区,南海已经形成了14个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正向万亿级智造强区迈进。在制造业大区向制造业强区转变的过程中,南海迫切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
当前,产业在不断变革,“工匠”的技能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此次“大城工匠”的评选,非常注重数字经济领域技能人才的挖掘。此外,南海还发布了数字经济工匠种子计划方案,从而适配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
制造业是南海之根,匠心是南海制造业之魂。根要坚持坚守,魂要锻造提升。南海连续举办举匠行动,旨在向全社会释放强烈信号: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实业、求贤若渴的干事创业氛围,鼓励全行业向工匠和匠心企业看齐,推动制造业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筑牢制造业发展的技能根基。
创造“技能人才红利” 突破转型升级难题
拼经济,归根到底要靠人;打造智造高地,最终也是靠人。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一线工人的能力跟不上转型步伐,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今年佛山两会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伟的话戳中了不少南海制造企业的“痛点”。
随着制造业加速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南海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创新动力不足和第一资源不济是困扰南海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培养和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则是破题的“金钥匙”。
由此,智造之城南海对产业工人的需求,越来越鲜明地呈现“既要数量,更要质量”的特点,呼唤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成为时代交响。
2017年至今,南海已评选出90位大城工匠,全社会对工匠群体、工匠精神的尊崇日益加深。深入挖掘人才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2023年南海“大城工匠”表彰活动的题中之义,这集中体现在将评审标准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
于南海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而言,这是一种感召,也是一份荣耀。城市的青睐,将激励大家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审视大城工匠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对此,南粤工匠、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胡建武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南海每两年掀起一次“举匠”热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成就了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让产业工人绽放光芒的舞台愈加广阔,也有利于引导更多人尊重技能、投身技能,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南海对人才的爱重,以及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尊崇,能够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佛山商道研究院院长杨望成认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既是当前之需,更是长远之计,工匠精神必然会成为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未来南海经济、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南海全力打造“南海鲲鹏人才”工作品牌。3年来,南海已经建成了总量超60万的人才队伍,组建了一支28.9万人规模的技能人才队伍,汇聚了32个顶尖人才项目、90名国家高层次人才以及315个省区市创新创业团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让工匠精神沉淀为南海城市基因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南海不仅在社会上广泛弘扬工匠精神,更从制度层面厚植培育更多大城工匠的土壤。
为了让工匠人才“留得住”,南海多措并举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过去几年,南海通过畅通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为人才提供开放、包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和干事创业的宽广平台,已然积累了不少经验,人才根基也在不断夯实。
南海给予工匠人才最硬核的支持,让工匠人才在南海有广阔的舞台、火热的事业。
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彭方昭很早就感受到了这一点。他从一名普通的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佛山市“大城工匠”,在技能道路上越走越稳。得益于南海的好政策,他多次代表南海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彭方昭表示,自己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支持就像“阳光雨露”,让技能人才心无旁骛攀登科技高峰,也成就了无数技能人才的“茁壮成长”。
凡事要成,贵在坚持。这一步步的探索和努力,无不透露出南海精雕细琢写好技能人才文章的决心。而文章中独具魅力的一笔,就是弘扬“工匠精神”。
零零星星地冒出一个两个“工匠”“大师”,可能只是偶然;但成批量持续地诞生,必定是文化的涵养所致。
南海以城市之名高规格礼遇工匠,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匠尊匠的氛围。连续举办四届的南海“大城工匠”表彰活动,为大城工匠带来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为行业乃至整一座城市招才育才留才的环境带来全方位改变。
如今的南海,聪明才智在这里充分涌流,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成为各类工匠的圆梦之地。4年来,大城工匠工作室共培养各类人才近4000人,获得技术攻关及技能创新成果1500多项。不少培养出的工匠不但获得国家、省、市荣誉,其技术和产品更被应用在港珠澳大桥、武广高铁、雪龙号等诸多大国重器上,让南海制造享誉全球。
正如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产品开发员郭梅君所说:“工匠身负大才,南海大有舞台,现在就等你来!”在她看来,南海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域,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才生态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成长机会,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从发布百万技工引育计划,到各类技能赛事和培训遍地开花,再到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南海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大城工匠”表彰活动,南海绘制的“工匠群像”、弘扬的“工匠精神”,无疑在人们心中有了更具体、真实、动人的力量。
放眼南海这片制造沃土,尊崇工匠精神、追赶工匠步伐蔚然成风,举匠、崇匠、育匠、学匠的南海“匠心文化”已深深融入了城市的文化基因。
让工匠与城市相互成就、相互融合,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新故事。这样的愿景正在南海变成现实。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黄梦灵黄洁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