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工到厂长 他在南海拼出一片天
从黔东南到南海,潘忠兵用勤奋和好学书写了奋斗篇章


■潘忠兵(左)跟技术员沟通。通讯员供图
开栏语
近年来,南海人社部门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有力助推黔东南凯里市和“三江一寨”群众稳就业促增收。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无数来自黔东南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为了佛山发展而精耕细作。他们之中,有带动几十位老乡来南海工作的“带头大哥”,有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厂长的管理层,也有扎根南海多年,从零开始的创业者……他们的故事值得书写。南海融媒将陆续推出“黔海的情义——圆梦南海故事呢喃”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他们和佛山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平凡英雄。
80后的潘忠兵,看起来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在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是“业精于勤”,这四个字在他心里,分量很足。
20多年前,年仅17岁的潘忠兵跨越崇山峻岭,走出贵州大山,先后辗转深圳、南海,没高学历、没技术、没人脉,却凭借着业精于勤的信念,从普工、司机、技术工、销售、管理员,一步步做到厂长,跻身公司管理层,将脱贫致富由梦想变为现实。
缘起南海
从随波逐流到发现奋斗价值
跟很多励志故事一样,潘忠兵也是从零开始。出生在贵州从江县的他,家里并不富裕。父母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这份不易被他深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加上自己学习成绩也并不出色,于是,刚上完初中的他便选择了打工,为家里分担压力。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已席卷全国大地,千百万的务工大军纷纷南下,人们的命运和生活轨迹因此发生改变,潘忠兵也选择成为南下大军的一员,来到了佛山南海。“在南海,我看到了和贵州大山截然不同的世界,心生扎根广东的念头。”回想过去,潘忠兵深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刚到南海时,潘忠兵在一家五金店做普工,只有八九毛的时薪。“当时的南海涌动着一股拼搏的劲头。”在身边人的影响下,他铆足干劲,加班加点工作,为留在广东努力奋斗。
时间进入千禧年,潘忠兵对广东有了初步了解,稍有积蓄后,他在深圳开设了一家小作坊。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小作坊黯然倒闭。潘忠兵陷入思考,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深圳罗兰德式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货运司机,瞬间便动了念头。“我虽然不懂技术,但会开车,又能吃苦,只要不断学习,一定能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于是,潘忠兵开启了自己的司机生涯,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风雨无阻,稳稳当当地把公司产品送到客户手中。闲暇之余,他还会跑到生产车间,看技术师傅工作,遇到不懂的不时问上几句。久而久之,他勤学好问的品质让领导眼前一亮,萌生栽培之心。
先后轮岗外围的安装、售后以及生产线的工作,不到两年,潘忠兵已熟谙门窗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全流程。“虽然又苦又累,但看着自己一点点地成长,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潘忠兵说。
扎根南海
从打工仔成长为“大管家”
身在深圳,但潘忠兵仍对在南海的生活念念不忘,“我对未来的构想,是从南海开始的。”恰好2014年公司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计划迁移到南海。潘忠兵有在南海打拼的经历,又对产品全流程非常熟悉。没有任何犹豫,他果断接下开拓南海销售市场重任。
“相比于充满套路的应对,真诚的态度更容易让人接受。”潘忠兵说,跟很多人想象的销售不一样,他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漂亮的承诺,也没有夸大的吹嘘,只是实事求是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客户,用自己的踏实诚恳,赢得客户的信任。
潘忠兵曾在书里看到一句话:“个人与企业的成长不是单向奔赴,而是一种双向促进,把自身的眼光投向何方,所激发的涟漪效应也将决定企业的走向。”他深受启发并学以致用,在得知公司开设管理课程培训后,他果断报名并入选,学到了方案设计、整体运营方面的知识,提升了管理能力和思维逻辑,开启了人生履历上的一路“狂飙”。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你体验得越多,做得越多,尝试得越多,就越划算。”
奋斗路上,甘苦自知。在南海打拼的十多年光景里,潘忠兵靠着自己的努力,不断攀登人生的新高度,如今已成为公司的生产厂长,完成了从打工仔到“大管家”的华丽转变,也为更多来自黔东南的奋斗者展示了“只要有信念,愿意付出,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近年来,受益于东西部劳务协作,来南海就业的老乡越来越多。对此,潘忠兵很是羡慕:“如果我当年也有这些机遇,弯路也能少走一些。很感谢两地人社部门的协作和付出,让愿意奋斗的人各尽所长,追逐梦想。”
未来,潘忠兵也将在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着的牌匾上写的一样——业精于勤。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郑慧苗通讯员黄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