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启未来丹灶探索镇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全国镇域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活动走进丹灶,萃取和提炼其镇域发展的思想精华和发展密钥


2018年起,在仙湖氢谷的强势带动下,超过150家氢能企业和机构在丹灶落户。

专家调研团成员体验氢能助力车。
大视野,大舞台!有着“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美誉的佛山南海丹灶镇,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翼齐飞”,正争当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构筑大湾区上市企业高地;手握氢能硬实力和“金沙户外”软实力两张“名片”,丹灶站上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氢能产业的策源地,并构建全域“旅游+”体系,实现城产人文深度融合,成为全国镇域高质量发展的“丹灶样本”。
丹灶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9月22日,“发现镇街问策中国”全国镇域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活动走进丹灶,专家调研团通过“面对面”座谈与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丹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思路、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萃取和提炼丹灶镇域发展的思想精华和发展密钥,为全国镇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丹灶样本”。
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走在中国氢能产业前列
氢能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氢能业界有一个说法:全国氢能看佛山,佛山氢能看南海,南海氢能在丹灶。在推进氢能源发展领域,丹灶担当体现在一个“早”字:主动作为、提早入局。
早在2009年,丹灶就引进了第一家氢能相关企业。2017年,丹灶建成全国首个全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2018年起,在仙湖氢谷的强势带动下,超过150家氢能企业和机构在丹灶落户。2022年,以丹灶为主阵地的南海氢能产业集群入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队”,是佛山唯一、全省首批五个之一。在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南海区获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这背后,丹灶“功不可没”。
正是有了这份底气,今年初南海提出了全力打造“中国氢能产业第一区”。丹灶也信心满满地提出要努力打造成为龙头企业投资湾区的第一选择、新能源企业落户湾区的第一选择、院士成果转化落地湾区的第一选择。今年更是引进南海首个氢能百亿央企项目——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
“可以预见,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版图上,丹灶氢能产业爆发力十足,潜力十足。”在9月22日的座谈中,专家调研团听取了丹灶过去十余年的发展情况,了解到丹灶氢能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让丹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重镇,走在全国前列的辉煌历程。
成绩属于过去,接续奋斗才能续写辉煌。当前,在“双碳”背景之下,新能源风口正热。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发布了氢能相关战略,并将绿氢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在国内,已有30个省份将氢能产业写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2023年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氢能产量达到9400万吨,全球氢能需求增长5%;截至2022年氢能产业链上不同国家共宣布了228个大型氢能项目。
作为较早抢滩氢能产业的丹灶,能否抓住万亿蓝海的机遇?丹灶镇副镇长李终胜介绍,在全国氢能产业先行地仙湖氢谷、佛山仙湖实验室、“博士浓度”最高的仙湖社区的加持下,企业、平台、人才加速集聚,丹灶已成为中国氢能产业的策源地,走在了中国氢能产业的前列。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邱英杰建议,接下来,丹灶可以在三大方面重点发力和探索:一是推进氢能在工业、航运、储能等领域的多元化商业应用,避免在交通领域“一家独大”;二是要积极建立包括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标准,探索参与制定氢能领域国际标准,让中国在氢能产业发展中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三是可以探索做一个氢能多领域碳减排的示范项目,对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碳排放进行核算,为氢能源进入碳交易市场提供示范效应。
立足优势强产业做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
从一个“灶”到一座城,从装备制造“先行一步”到新兴产业集群“先行示范”,一直以来,“有为之乡”丹灶乘势而上、敢想敢干,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2021年,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为丹灶镇明确了发展定位:争做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
这背后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五金企业开始在丹灶集聚,如今镇内已有大大小小的五金制造企业约8000家,全国两成的五金产品都出自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日用五金之都”。但散而不聚、大而不强,没有龙头企业,也是制约丹灶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
2000年左右,丹灶看到了机遇。当时广州开始引进汽车产业,汽配产业规划在1小时圈内,丹灶正好在这个范围内,也有五金基础,随即紧密布局,40多家汽配企业落户。这是丹灶迎来的第一次产业升级。2009年,丹灶引进新能源企业,10多年后又引进徐工、康明斯、百事等世界500强龙头企业。今年3月,投资约100亿元的星源材质华南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落户丹灶;5月22日,润谷斗山燃料电池(佛山)有限公司斗山M400燃料电池105兆瓦项目在丹灶启动建设。
如今,丹灶已成为新能源、智能安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电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优质项目投资兴业的热土,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成色更足。今年,丹灶提出要力争在新能源、智能安全、生命电子等新兴产业领域尽快形成更多百亿级产业集群,奋力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努力开创丹灶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如何实现?李终胜表示,将从高端人才引进、重点引进上市后备企业、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对接融合、启动“510”工程上市计划等方面下功夫。
目前,丹灶已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4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家。中鹏、原点、智鑫隆等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环节,安林、诺米等多家高成长性企业已制定上市计划,力争在2025年前完成上市。
22日上午,专家调研团走进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调研。“这家企业很了不起,这些高新技术、高精设备是助力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成本问题,可以设计技术、价钱都适合的设备,也可以政府统筹或商协会牵头,让有需求的企业联合购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毕世宏表示,传统产业转型要立足优势强产业,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更需要龙头企业带动,要大小一起抓,“在这方面,丹灶发挥了示范作用。”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翼齐飞”。相信在构筑大湾区上市企业高地,五金等传统产业转型蝶变,新兴产业“聚合裂变”的良好局面下,争做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的有为之乡将更有作为。
深挖文旅资源构建全域“旅游+”体系
丹灶有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殷实“家底”。江湖相拥,陆岛相连,岭南田园风光与现代城镇相映成趣;文脉绵长、底蕴深厚,走出了明代阁老方献夫、近代维新领袖康有为、民族工业先驱陈澹浦、当代大儒杜维明等名家,享有“一个丹灶镇,半部岭南史”的美誉。
面对这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丹灶有着清晰的思路。当前,丹灶以“一岛两湖一水道”为核心,通过大力挖掘镇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多个片区的文旅资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打造创新性文旅项目,推动“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旅游和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22日下午,在游览“有为水道”后,毕世宏提出,丹灶文旅在文化铸魂方面要注重内涵,将有为精神、有为文化融入各景观节点,让人游玩后有深刻印象,了解到丹灶的文化底蕴。同时要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兴产、以文化人,在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发展的同时,和本地村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实现文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夏日的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一片热闹欢腾。龙舟竞速、活力飞盘、花式篮球、滑板陆冲等传统和潮流的户外活动碰撞出新风潮,厢集市、舞蹈和乐队演出也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和观看。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沉浸”感受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的新变化和新活力。“金沙户外”已然成为丹灶软实力的一张崭新“名片”。
接下来,如何“出牌”,实现城产人文融合,成为丹灶在这个时代的“命题”。这将检验现代化活力新丹灶的建设成色。
丹灶镇副镇长刘小祺介绍,在南海实施“水上南海”计划,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丹灶在今年初发布“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启动建设集“户外生态、户外运动、户外艺术、户外产业”四位一体的国际化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力争成为南海大型赛事经济的起航站,形成超200亿元产业集群。
不止于此。站在湾区视角,丹灶将加强政府统筹、突出地方特色、共建人文湾区、注重历史情怀、强化品牌营销、推动数字赋能,构建全域“旅游+”体系,为大湾区乃至全国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提供“丹灶样本”。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运动休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环境与户外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钟勇建议,首先要结合丹灶工业特色,做工业旅游、工业研学,如仙湖氢谷氢能产业研学,由博士、院士授课。“我们还要做目标群体分析,要瞄准给哪些人提供服务和活动。规划上要讲究原生态、自然、和谐。注重发展体育旅游,多与中国登山协会、帆船协会、水上协会沟通,打造一个原创IP,形成独具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钟勇说。
提升城市品质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一个高素质人才向往、集聚的城市,才会有新鲜的血液、蓬勃的活力、发展的后劲。一直以来,丹灶坚持制造业当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如今,丹灶是粤港澳大湾区日本中小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的集聚地。而以仙湖氢谷为核心的丹灶氢能产业,更是不断聚集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氢动力汽车等氢能源汽车智造产业链条。今年上半年,丹灶引入的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250多亿元,占全区三分之一,其中包括投资超百亿元的星源材质项目。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成绩的背后,人才与产业集聚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如今,面积约140平方公里的丹灶,已有20多个顶尖人才项目,各类人才有1000多名,成为佛山顶尖人才项目和科研资源密度最高的镇街之一。而丹灶镇仙湖片区更是佛山“博士浓度”最高的社区。自2019年底成立以来,仙湖实验室已吸引近200名在职人员进驻,其中近9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超过一半是博士研究生。
在此基础上,丹灶应如何持续发力,吸引更多人才来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生态,是持续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关键。以“氢谷之声”仙湖喷泉音乐会打造年轻潮流文化大舞台,解锁潮流的生活方式;启动“信丹灶·知行计划”,邀请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进校园“开课”,推动教育提速提质发展……当前,丹灶正聚焦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青年人才等群体,积极探索科创、文创和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文化赋能的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配套,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城市的吸引力,最终落脚点是舒适的人居环境。丹灶聚力系统布局,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大力实施“强心”战略,谋划、储备、推动一批优质项目,支撑城市能级全面提升;依托大金智地片区,持续美化翰林湖,加快推进优质中学、高端酒店等教育、商业配套建设,打造高端产业聚集、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中心;谋划推进氢能产学研项目,全面改造生态路(仙湖段)等道路,加快完成南海实验学校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推动形成“科创经济+高端配套+文化创意”的仙湖范式等,让越来越多人才选择落户丹灶。
当下的丹灶,向广大青年人才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相信青年人才的聚集定能为丹灶带来更多新机遇,为丹灶奋力建设大湾区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标杆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福云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福云陈时然通讯员张柏林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