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成为光!
强国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激发南海学子“强国梦”

■陈默涵分享作为科学家的成长历程。

■黄丹青鼓励南海青少年不负青春,勇敢追梦。

■石门中学学子通过阅读《珠江时报》了解强国青年科学家事迹。
科技是国之利器,教育是国之重器,少年是国之未来。
8月17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入校演讲活动举行。强国青年科学家陈默涵、黄丹青分别走进石门中学和南海实验中学,与学子们近距离交流科学、成长等话题,为青少年传递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为年轻的心灵引路星辰大海。
这是一场科学家与南海少年学子的相向奔赴。学子们纷纷表示,要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数读
南海科普课堂
今年以来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活动超300场次。
南海“少年强基”工程
近三年,南海学子斩获世界科技创新大赛金牌9枚,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约100人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丹青:
希望青少年自觉肩负起“强国一代”历史责任和“强国有我”时代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精彩人生。
追光榜样
南海学子化身科学“小粉丝”
当天上午,石门中学科学楼一楼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陈默涵以“物理建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新领域”为题作主旨演讲,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向学生们介绍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超算、AI等前沿科技。
在陈默涵的演讲中,有一个事例非常振奋人心,那就是在201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神威·太湖之光获得戈登贝尔奖。“戈登贝尔奖是国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最高奖,近30年该奖项一直被美国和日本垄断,但在2016年中国科学家打破了垄断,神威·太湖之光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超算。”聊起中国超算,陈默涵眼里有光,自豪感油然而生。
事实上,当时追光的人,如今也成为了“光”。陈默涵和合作者们发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并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软件,在国际上首次结合了人工智能、物理建模和高性能计算,有望为力学、化学、材料、生物乃至工程领域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更大作用,由此获得2020年的戈登贝尔奖。陈默涵坦言,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但他始终怀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永远不要让核心技术的壁垒成为我们强国道路上的绊脚石”。
陈默涵的“追光”之路深深感染了在场学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超算能力打破世界垄断,一度成为世界最大超算。”石门中学高一新生张喆说,作为青少年,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关注社会,“我们既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更要看到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以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助力国家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同样,南海实验中学报告厅也秒变“追星”现场。“大家看到我的名字,其实这三个字隐含了所有的色和光,把三原色都包含在名字里了。”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丹青简单朴素的开场白,赢得了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随后,她围绕“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当下热门话题,展开了一场接地气的科普讲座。
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让众多南实学子化身“小粉丝”。“黄丹青教授说到的大气科学,除了预测台风轨迹,还可以为新疆的棉花生产准确地预报天气,这是学以致用,更是科技的奥妙。”南实新初三学子翁睿涵说,黄丹青教授的成长经历给予他很大的启迪,让他明确了今后学习的方向,他希望今后以南京大学为目标,从事科研工作,为社会、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陈默涵: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我始终怀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永远不要让核心技术的壁垒成为我们强国道路上的绊脚石”。
接续奋斗
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强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不仅点燃了少年学子的科研兴趣,更燃起了他们“强国有我、科技报国”的理想之火。
追逐光,成为光!在石门中学高一新生梁妙琦看来,这场与强国科学家的对话,让她更了解祖国所需,未来她将会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科学大海中追光逐梦,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而陈默涵教授则从波涛汹涌的科学前沿中带来了最漂亮的贝壳,为我们打开了科学之门。”石门中学高一新生梁晨露说,在科研人才的日夜奋斗下,中国在科技领域日益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接过历史接力棒,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
“黄丹青教授的演讲让我开阔了眼界。大气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数学、物理、地理、计算机等学科都很出色。”南实新初三学子黄翊修说,接下来要学好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未来也想成为像黄丹青那样的科学家。
少年学子的雄心壮志,赢得了两位强国青年科学家的一致赞扬和肯定。陈默涵希望学子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尤其对科研工作来说,失败比成功更常见,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恐怕很难坚持下去。但如果真感兴趣,就会觉得有无穷无尽的新东西吸引你去探索,屡败屡试,不言放弃。”
黄丹青则寄语少年学子将个人所学服务国家需求,报效国家。她期待南海的少年学子能够奋发努力,自觉肩负起“强国一代”历史责任和“强国有我”时代使命,奋勇拼搏、不负韶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精彩人生。
据悉,“强国青年科学家”入校演讲活动已连续两年在南海举行。在团区委副书记刘宇君看来,该活动充分发挥了青年科学家的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成长标杆,把科学家的科研精神、钻研精神深深地扎根于每位南海学子心中。他寄语南海学子带着求知的欲望,肩负为国家做贡献的追求和担当,逐梦科技,点燃梦想,为南海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筑梦未来
南海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热潮
“今天的南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青年人才,也比任何时候有条件成就青年人才”“读懂南海就会爱上南海”“选择南海就是选择未来”“留在南海就是留住幸福”……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多次在不同场合化身“城市推介员”,邀约广大青年选择南海、扎根南海。南海区区长王勇也表示,青年是南海的未来,也是南海的支柱。南海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要靠踏踏实实的奋斗、靠青年一代接好棒。
当前,南海正在锚定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目标,持续深化落实“1114”工作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海实践。南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一直以来,南海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南海科普课堂”已成为南海的特色品牌活动。今年,南海已积极邀请对接科普讲师团、多位院士专家到南海开展讲座,先后举办了2023年佛山市科普报告希望行(南海段)活动、“院士大讲堂”等活动。南海区科技局也多方联动区内部门、科普教育基地等单位,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活动超300场次。
与此同时,南海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少年强基”工程,建设“1+8+N”少年未来学院,构建“小—初—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探索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近三年,南海学子斩获世界科技创新大赛金牌9枚,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约100人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接下来,全区教育系统将组织学习2023年强国青年科学家的事迹。
长期以来,南海坚定不移走好应用型科技创新之路。目前,南海拥有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24个高端科创平台。未来,南海还将大力开展科普工作,举办更多科普活动、科学赛事,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让南海学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科学文化熏陶,甚至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学创新实践之中。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小燕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小燕区辉成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实习生卢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