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素科技自主研发半导体数字微流控平台,赋能生命科学、诊断医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让庞杂实验流程集成到一张芯片上


■奥素科技展厅。
近日,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素科技)创始人、CEO马汉彬奔波在全国各地,忙着参加微米纳米技术、半导体技术等领域行业学术会议,针对公司研发的半导体数字微流控平台展开产业化推广工作。
奥素科技是一家提供生命科学关键赋能科技的公司,从事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开发,拥有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数字微流控平台,可将复杂生命科学实验流程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上。“团队坚持从技术源头开始研发,依托自主核心技术,推动薄膜电子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打造生物芯片,赋能生命科学、诊断医学、生物医药等领域。”马汉彬说。
以薄膜电子技术为基础开发数字微流控平台
在薄膜半导体器件及生物芯片开发领域,马汉彬积累了十余年的研发经验。当前,薄膜电子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已十分普遍,马汉彬却选择另辟蹊径——将基于薄膜工艺的半导体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研发生物芯片,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成立了一家提供生命科学关键赋能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奥素科技。
2018年底,佛山筹建季华实验室,马汉彬所在研究所团队也跟随来到南海考察交流。2019年,马汉彬将“active-pixel半导体生物芯片技术”申报为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获得了佛山的扶持资金支持。2020年底,马汉彬决定将奥素科技总部从英国迁至佛山南海,并接连获得多家投资机构青睐,顺利完成多轮融资,为奥素科技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奥素科技主营有源数字微流控系统开发,利用独创的active-pix-el半导体核心技术赋能生命科学领域,为微纳体积生物样本自动化操控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其颠覆性技术可以满足在单个微生物、单细胞乃至单分子水平进行并行高通量筛选、检测和功能发现研究等硬核需求。
基于大面积薄膜电子有源像素阵列技术,奥素科技有能力在二维平面上并行生成大规模含有生物样本的数字微滴,可进行实时检测表征,并有能力对任意兴趣液滴并行持续操控,帮助生命科学进行高精研究和应用开发。
“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在抗体发现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从成千上万个细胞样本中,找出符合需求的细胞。而精准、高通量、并行的液滴操控就是提高这个过程的工作效率和精准度的利器。”马汉彬介绍,传统实验室想要做到高通量、并行、精准,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因此团队以薄膜电子技术为基础,开发出数字微流控平台,成功让庞杂的实验缩小到一张芯片上。
近年,微流控成了生命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技术。“公司旨在提供包括单细胞分选、免疫细胞疗法等多种生物难题的片上解决方案。”马汉彬举例称,比如早期的癌症治疗手段基本上是化疗和放疗,这两种疗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杀伤是普适性的,不管癌细胞还是普通细胞都会被杀死,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没办法区分出肿瘤细胞和普通细胞。而奥素科技团队的技术和设备可以为肿瘤细胞的发现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
如今,奥素科技研发的数字微流控平台在单个细胞操纵和分选上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
深耕生命科学领域以创新实力领跑行业
数字微流控平台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回想起项目推进的过程,马汉彬说,做科研仪器难,做生命科学领域的仪器更难,学科交叉性很强,对研发人才的要求较高。公司成立以来,软件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光学工程师等细分岗位团队不断壮大,让他们对未来产品的创新和研发有了更大的信心。
这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几乎空白的技术领域,如何把项目的思路和构想具体落地,也是一个难点。“一开始,团队为设备寻找有相关技术的制造商而奔波,许多厂商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纷纷婉拒合作。最后我们选择把公司总部搬来制造实力雄厚的佛山,在南海实现了落地。”马汉彬说,佛山的传统制造业,特别家电是一个优势方向,供应链比较成熟,能够帮公司实现用相对低的成本,多快好省地把想要的东西制作出来。
当前,季华实验室正在牵头实施显示制造装备攻关及产业化的“璀璨行动”,集聚全国优势资源打造显示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薄膜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在显示领域,而我们的芯片使用的也是薄膜电子技术。”马汉彬表示,相信大湾区成熟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及消费电子技术,可以让复杂的生命科学研究在一块类CPU芯片上完美实现。
目前,奥素科技已连续获得多轮融资,股东包括诸多顶级VC及知名产业投资人,如高瓴创投、碧桂园创投、同创伟业、启明创投等。奥素科技将进一步加速在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布局和流程开发,完善配套芯片、设备及试剂的研发生产,拓展上下游合作,持续领跑行业。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竞争力的产品,企业才有发展壮大的底气,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走上健康、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马汉彬表示,未来,奥素科技继续深耕生命科学领域,在研发投入、产品应用、合作伙伴拓展、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持续推进,着力将数字微流控平台推向更多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美慈通讯员孙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