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开幕,南海8项非遗亮相
大沥传承人丹寨传授南海藤编技巧

■南海藤编(大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灿尧等人将藤编技巧传授给当地群众。
小镇内铺着青石板的蜿蜒街道上,两旁的特色商铺鳞次栉比。移步换景,蜡染、鸟笼、刺绣、银饰等非遗文化摊位映入眼帘……一个个非遗文化元素给这座小镇增添了古朴独特的色彩。这里,便是贵州丹寨万达小镇。
7月21日晚,为期6天的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这里启幕。期间,全国各地非遗技艺、非遗美食、非遗绝技汇聚,其中包括跨越重重山水到来的南海8项非遗。此外,广东摄影家协会和大沥提供的200多幅摄影作品在丹寨展出。
南海醒狮表演引喝彩
本次亮相的南海非遗有南海藤编、南海醒狮、南海剪纸、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西樵传统缫丝技艺、西樵大饼制作技艺、佛鹤狮头制作。
“很热闹很精彩!醒狮还和当地非遗歌舞表演默契搭档,演出更有特色了!”开幕式现场,不少市民拿起手机拍摄。
当晚,大沥醒狮压轴亮相。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腾挪跳跃的高难度技艺,既为“云上丹寨”增添了一份“佛黔一家亲”的别样热闹,也在游客中间激荡起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气概。
在苗年广场,开幕式结束后的巡展环节,大沥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高桩狮展演,将南海醒狮文化传递到了黔东南。腾空、跳跃,惊险刺激的动作,引得观众喝彩连连。
“我想要体验一下藤编制作,您可以教我吗?”穿过看表演的人群,便能看见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南海藤编、西樵传统缫丝技艺、西樵大饼制作技艺等南海非遗传统工艺展位。
南海藤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大沥作为南海藤编的“诞生地”,见证了藤编产业促进南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现场,南海藤编(大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灿尧等人将藤编技巧传授给当地群众,带领游客体验一场关于藤编文化的“时光之旅”。
此次南海非遗集中亮相“中国丹寨非遗周”,也是两地携手推广非遗品牌,助力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焕发非遗新活力的一次大胆尝试。据了解,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以“非遗·在时尚中闪光”为主题,以期将中国传统文化之魂融合现代时尚之美,让非遗以全新时尚的方式活力呈现。其中,非遗大集活动除了非遗绝技秀,还涵盖了非遗中医义诊、非遗传统工艺展、非遗美食汇、非遗研学大课堂、民歌大擂台、非遗绝技秀、非遗时装秀、非遗盛装巡演、铜鼓之夜等精彩子活动。
多方联动促文化交流
7月22日,广东大沥、贵州丹寨摄影周活动中举行“广东摄影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广东摄影家协会和大沥提供的200多幅摄影作品在丹寨小镇展出。
据介绍,南海、大沥与贵州丹寨县对口协作期间,第十届伯奇杯将特设“广东大沥·贵州丹寨摄影周”单元,联合“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在丹寨开展摄影展览。
2023年,大沥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中心大沥”战略构想,聚焦新中心、新动能、新文化三大战线,启动12大行动。龙狮、龙舟、藤编、粤曲等传统岭南文化在此持续蓬勃开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目前,大沥拥有藤编、醒狮、盐步老龙礼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4个、区级6个。
“希望通过广东省摄影协会、大沥镇与丹寨县的联动,吸引更多广东省的摄影爱好者来到丹寨采风,通过摄影人的镜头,深层次地挖掘丹寨的深厚文化内涵,让更多人关注、了解、熟悉丹寨的民俗风貌、人文景观及非遗文化。”大沥镇副镇长高韵翔表示,接下来,大沥将依托“广东摄影创作基地”阵地,开展更多摄影交流活动,并结合大沥镇城市风光、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将大沥镇与丹寨县紧密融合,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燕慧通讯员黎昭映杜瑞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