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7月1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跟着总书记感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
    • 发掘“镇能量” 破解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
    • 唱响夏日 舞动激情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 南海民营企业家赴泉州学“晋江经验”
    • 暑假怎么玩?文旅“大餐”等你尝

    第A02版:要闻

    • 水陆空齐出动 守好烟火气
    • 缺斤少两 清退!
    •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 快乐过假期 安全大家护

    第A03版:经济

    • 佛山首个国际货运城市货站在南海启用
    • 西樵卫生用品年产值力争突破50亿元
    • 九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吹响新号角
    • 南海“AI+产业”场景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超2000个品牌集中亮相

    第A04版:要闻

    • 暑假怎么玩? 文旅大餐端出来

    第A05版:镇街

    • 拥抱数字化 打造“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 欲扛起大湾区“直播电商第一镇”大旗
    • 丹灶牵线搭桥助企业出海拓订单
    • 西樵成立首支镇级儿童议事队伍

    第A06版:镇街

    • 兑现承诺 关杰初再配捐400万元
    • 执法有力度 助人显温度
    • 多方踊跃捐款助力乡村振兴
    • 10岁男童私买手机家长可以要求退款
    • p50

    第A07版:健康

    • 不开刀怎么治肿瘤?“断粮”就行!
    • 将国际化眼科诊疗服务带到南海
    • 寻事故知情者

    第A08版:天下

    • 完善监管制度 规范行业发展
    • 跟着总书记感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 p36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1:要闻

跟着总书记感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2023年07月10日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打开这座“最江南”的城,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就像苏绣中的至品双面绣。

    “我慕名而来,昨天看了苏州工业园区,今天又来看了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路,感受古城之韵。前一天下午,总书记甫抵苏州,乘车前往马上“三十而立”的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创新发展。

    在苏州采访,有一种突出的感觉:过去从未走远,未来无限可能。

    平江路入口处的展厅,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八百年前平江府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总书记走近前,细细端详。

    展厅另一侧,是一幅视野开阔的俯瞰图——一头是古城最高点,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地标。

    古城,脉络肌理未变;新区,高楼大厦林立。古今同框、新老对望,这是人文底蕴与时代潮流兼备的独特风景。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一种科技感、未来感扑面而来。

    明亮的展厅里,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明星产品”琳琅满目。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以有限造无限的功夫被发挥到了极致,与苏州人“一石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观大、含蕴天地”的园林造景艺术颇有一脉相承之意。

    还有这些直观数据展示的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的“硬实力”:苏州2022年GDP达2.4万亿元、全国第六,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2.5%,科创板上市企业50家、全国第三,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0亿美元、全国第三……

    考察中,总书记深刻道出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因“结合”,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经济,本就可以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进行着长期深入的思考。

    翻开《之江新语》,《文化是灵魂》这篇文章中说: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另一篇《“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则深刻阐释了“文化经济”的概念:

    “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从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再到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更加鲜明。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苏州,是读懂人文经济学的绝佳样本。

    (下转A08版)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