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5月25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回信勉励澳门科技大学师生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聚焦七大战新产业征集参赛项目
    • 5月 24日至31日中考考生填报志愿
    • 南海民办学校摇号录取处处体现公平公正
    • “粤港合作周”举行强化联动助推高质量发展
    • 我国将于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 “二阳”人群增多新冠疫苗还需要打吗?

    第A02版:经济

    • 引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
    • 授信 20亿元助氢能项目“跑起来”
    • 企业探讨行业数字化增长之道
    • 佛山市政府质量奖5月26日截止申报
    •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须持证上岗

    第A03版:要闻

    • 剑指全国镇域版图 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A04版:要闻

    • 南海区工人文化宫里水宫启用
    • 9校联手打造教育集团新标杆
    • 学会安全用妆 美丽更有保障
    • 南海启动住建水利领域专项整治行动
    • 南海开展双盲演练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 p43

    第A05版:要闻

    • 一家三口做公益 志愿服务二十年
    • 坚持义捐助学 事迹被拍成微电影
    • 网购玉器起纷争在线调解助维权
    • 员工学习反诈知识现场体验中医推拿

    第A06版:健康

    • 南海又增一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
    • “二阳”人群增多 新冠疫苗还需要打吗?
    • 微创手术切除肿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 p48

    第A07版:南海朋友圈·

    • 活化特色文化元素这些城市频频出招抢夺眼球

    第A08版:天下

    • 求职存在八大陷阱 毕业生注意避坑
    • 促消费 扩就业 助企业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8:天下

求职存在八大陷阱 毕业生注意避坑

2023年05月25日

    当前正值求职季,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向职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出预警,提醒毕业生在收获岗位录用通知的同时,也要小心求职骗局。

    一旦遭遇以下八类“求职陷阱”,应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陷阱1  伪造资质骗取信息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其典型特征是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冒充或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求职毕业生信息。这些非法职介机构即便提供了岗位信息,也是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不匹配甚至虚假的就业岗位。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陷阱2

    高薪兼职实为诈骗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能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防范提示

    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事,应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的往往是陷阱;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陷阱3

    以招聘为名乱收费

    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高校毕业生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各种费用。有些中介机构与不法用人单位合作,先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费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入职时,不法用人单位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中途辞退。还有些机构向毕业生承诺提供高薪实习岗位,但毕业生必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

    防范提示

    毕业生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实习等都需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求职时应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正规市场中介机构。

    陷阱4

    培训就业背负高额借贷

    个别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会面临身负高额借贷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要增强辨别意识,看机构或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请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公布的正规培训机构。

    陷阱5

    误入传销圈套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传销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

    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陷阱6

    合同签订不规范维权难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个别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而侵犯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有的仅签订《就业协议书》,或以谈话、电话等口头形式约定工作相关事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合同内容简单,缺少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资、劳动条件、合同期限等具体内容。有的以少缴税款为由,同时准备两份不同薪资的“阴阳合同”。有的包含“霸王条款”,要求几年内不得结婚、无条件服从加班、试用期离职不结算工资等。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与用人单位认真协商、慎重对待,不可草率签订。要注意劳动合同是否具备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特别要高度警惕其中于法无据、明显不合理的条款,防止掉入陷阱,难以维权。

    陷阱7  假试用真使用

    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期,或者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试用期约定较低的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解聘。

    防范提示

    试用期有不同的时限限制,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陷阱8

    玩文字游戏美化岗位

    有的用人单位故意夸大单位规模、业绩、发展前景、工资和福利等,有的玩弄文字游戏,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模糊处理,将销售员、业务员等职位美化成“市场部经理”“事业部总监”等有诱惑力的名称。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可通过企业官网、媒体报道、工商登记注册信息等查询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仔细甄别各类招聘信息。要详细询问岗位信息、工作内容,不要盲目轻信。对长时间大量招聘、离职率高的公司,要提高警惕。

    (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