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历围城职业教育待解题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数据显示,2022年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0.71%,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
但现实中,把“分流”看作“筛选”,将“分类”视为“分层”的观念依旧存在。很多职业教育毕业生求职时面临学历门槛,成长通道相对狭窄成为一些技能人才的现实困扰。一边“放不下”,一边“够不着”,形成了学历“围城”。
分流
哪些孩子读职校?
什么样的孩子会上职校?一个刻板的回答是:没考上高中、大学。随之而来的通常还有“差生”的标签。
“唉,我在职校。”
周宁还记得,刚入学的几个月,他经常天没亮就醒了。睁开眼,巨大的落差感席卷而来,提醒他正身处一所职业学校。许多人认为这里是“差生”才会来的地方。
但周宁不认为自己是“差生”。他来自黑龙江的一个县城,父亲从小对他严格教育。高考前,周宁一直“很顺”: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被保送到当地的重点高中,在高中获得了去武汉一所“211”大学集训的机会。
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都达线,周宁就能被这所大学定向录取。家人和教练都认为他有能力、够努力,能顺利考上。专业成绩公布那天,他和父母去了乡下爷爷家吃饭。路上,母亲已经开始盘算,过几天要去省城买几条新裙子,“等我大儿子考上大学,办升学宴穿。”
正当爷爷奶奶讨论武汉天气有多热,周宁看到了教练发来的消息。“他说‘很遗憾’。我一开始还有点懵,给他发了个问号,然后脑子‘啪’一下,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面对家人,他一个人冲进稻田,大哭。
差0.93分。周宁认为自己努力了,甚至可以说已经尽力了,身边人都很清楚,这才是最难受的。第二年,他换了另一所学校,再次全身心投入训练,结果还是差了0.12分,最终只能以高考成绩填报志愿,上了北京一所职业学校。
进入同一所职校,有人出于更主动的选择。刘一乐是周宁现在的同学,高考分数过了本科线,足够投档到山西老家的本科院校,但他一心想去北京。
对于“为什么上职校”的问题,还有很多刻板印象之外的回答:有人初二大病一场,住院几个月,成绩大跌,进了中职;还有人因为非本地户籍,同样的分数,别人能上普高,她上了技校。当然,也有孩子坦诚地说,自控力不强,“玩嗨了。”
提升
多高的学历才够用?
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同样,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现在每年也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在高职阶段,一些职校老师对于近几年专升本热潮的感受很明显。一位执教近10年的高职老师回忆,大概从2018级(2021年毕业)开始,向她咨询专升本信息的学生明显增多。也是从那时起,学校开始对专升本进行统一宣传、统一规划、统一报名。“以前都是要自己去打听,自己报名。”
背后是社会因素和个人选择的交织。考虑到家庭负担,杨婉本来不打算专升本。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
杨婉的父母靠种苹果树供她和两个弟弟念书。专科期间,助学贷款和兼职收入基本可以覆盖她在公办学校的学杂费。如果专升本,由于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她能选择的只有每年学费相对较高的民办本科,“压力太大了。”
“当时专升本成绩通过了,工作也找好了,在一所中职学校的团委做行政,就是二选一。”杨婉说,最终自己选择了继续提升学历,后来还考过了一所“211”大学的函授本科。她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学历越高,选择空间越大,上升渠道也更宽。”
专升本到同一所学校的贺帅打算考研。他想考去江浙地区,学习走在第一梯队的电商知识,把家里的调料批发生意做大。
还有一些工科类的学生,掌握了技术,并不担心找不到工作,但大部分人都想继续提升学历。在他们的讲述中,“门槛”“敲门砖”这类词汇被反复提起。
发展
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
近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完成的《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如今,我国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报告指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带动作用凸显。“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达739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达161万元。职业院校深入行业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建立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828件,较上年增加43.57%。
“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服务贡献新亮点。”报告显示,职业本科学校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32所职业本科学校开设的136个专业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占比达到92.6%。学校聚焦关键技术,联合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2021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值达610.9万元,彰显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
报告显示,各方积极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新发展格局,产教融合载体呈现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综合体、产教联盟等多样化形式。截至2021年底,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教集团(联盟),全国遴选立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299个。
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发展,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契机,高职院校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全国高职院校线上开设课程近74万门,较上年增加3.7万门。中职学校优化专业布局,做强主体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
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受认可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史,职业教育在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支撑国家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多样化,不少国家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建立起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德国的职教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模式。其职业教育体系由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和企业本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构成,“双元制”深受企业、学校、学生认可,并且有联邦的法律作为保障,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据德国政府发布的《职业培训报告2019》,其职业培训领域的初学者达到72.27万人,其中近七成选择“双元制”,“双元制”也被称为德国“专业人才保障的支柱,保持和增强德国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支柱,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核心”。
德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准入机制严格、评价体系多元和文化有效支撑等特点。在准入机制方面,德国职教教师准入标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EVO)》由联邦政府制定,规定实训教师必须提供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等证明,通过AEVO考试获得相关资格;同时也要求申请者具备3年企业工作经历。在评价体系方面,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手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由雇主、雇员、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是实践性课程的评价主体。由于其考试委员会中雇主及雇员代表至少占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因此实践性课程评价呈现多元化特点,其结果也以企业评价为主导。在文化基础方面,德国有着深厚的制造业文化,其“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大放异彩即源于文化的滋养,并成为支撑其职业教育兴盛的独特基因。
短 评
消除职教歧视仍需多方努力
曾经,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时强调本科及以上学历。2022年4月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从专门法的高度,明确职业院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享有与普通高校学生平等的机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越发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同时,毕业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985高校毕业生裸辞大公司转行宠物美容”“24岁女大学生毕业养猪”……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职业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只要怀有一颗平实之心,兢兢业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哪个赛道都能成功。
社会层面须破除“重学历、轻技能”的旧观念。当前,不少企业已经完成或者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很受欢迎。为此,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技能、重视技工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履行好自查自纠和监督职能,确保用人不唯学历、不拔高学历要求,不得设置针对职业教育学历的歧视性门槛,推动职教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此外,还要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不断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提升其“能力教育”成效;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渠道,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让职教学生升学有道、就业有门、创业有方。
(综合人民网、工人日报、经济日报、湖南日报)
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