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供电所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对标国际先进 用心“电”亮桂城

■工作人员检查设备。
夜幕降临,高楼矗立,闪烁的灯光倒映在南海桂城千灯湖中。16年前,依湖而建的广东金融高新区成立,如今已吸引上千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累计投资规模超1800亿元。在这背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南海供电局桂城供电所(以下简称“桂城供电所”)悉心打造了金融高新区99.9998%国际高可靠性供电区域,为桂城街道辖区企业发展、经济复苏提供充足原动力,全力守护桂城28万用户的灯火通明。
扎根在南海这片热土上的桂城供电所,曾多次获得先进集体殊荣,今年又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首创党员第一经理工作模式
解决企业、群众难题
近年来,桂城供电所坚持党工共建,首创了“党员第一经理”工作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党群队伍共同奋斗。党员在第一时间、到第一现场、负第一责任,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全力推进广东金融高新区5G网络建设,桂城供电所主动建立5G基站高效办电机制。疏通“堵点”,由党员第一经理牵头,第一时间与街道工信部门、属地运营商探讨5G建设方案;攻克“卡点”,在第一现场制定个性化服务举措,倒排工期完成基站改造。
昭信集团金谷智创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增容项目是佛山市重点都市型产业载体,由于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要把全部厂区搬迁到该项目所在的社区,原有供电容量已不能满足需求,并且该厂短时间内要完成搬迁,用电需求迫在眉睫。
了解情况后,作为党员和配电运维班副班长的罗志锋第一时间与企业负责人联系,协助客户计算新增供电容量需求,将客户需求报给所领导和相关部门开展协调配合,营销部、配电部、基建部相关人员密切配合,现场确定供电方案。
在客户内部供电工程完成后,供电所当天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并协助客户完成整改,第二天完成投运送电,从报装到送电仅用了15天。
打造“配网自愈系统”业务实现“跨界通办”
为大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高可靠性、高智能化、高承载力的电网,桂城供电所主动承接国家863项目“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
经过4年多的建设,该项目于2015年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2016年,金融高新区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大幅下降了15分钟,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5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配网自愈系统全面覆盖了广东金融高新区,可以实现对故障的自我感知、自我诊断、自我决策、自我恢复。0.4秒精准定位线路故障并进行隔离,1秒钟实现复电。”桂城供电所副所长卢智强说。
“有一次,发现八个电房的信号在系统的主控屏幕上消失,通信中断,我们到电房用各种传统手段都不能检测出问题,直到对300多条光纤逐一校对,才找出问题所在。”营业班班长童高翔表示,通过一次次困难的洗礼和攻克,目前运维一班逐步形成一套对“配网自愈系统”运维的技巧。
桂城供电所还通过创新产品、减费让利等多种形式,将惠企便企落在实处。
“之前研究接入方案要挨个与电水气三个单位约时间看现场,现在居然一次性就搞定了,真是体贴到家。”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贤帅感叹。
南海供电局桂城营业厅开设了“电水气”联办专窗,用户可以在桂城的供水、供电、燃气任意一家自营大厅,实现业务一次性“跨界通办”。
开展“三大行动”提升职工专业技能
在做好客户服务的同时,桂城供电所还创新开展“三大行动”,提升职工幸福感。
开展“青蓝行动”,关心员工成长,通过“跨专业”师徒结对,让青年员工快速了解业务,掌握各类知识;推出“春风行动”,关心员工心理,培养心理咨询拔尖人才,多名员工拥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开展“舌尖行动”,关心员工健康,创新菜式,此举获得职工们的点赞好评。
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高级作业员”的95后职工陈妍蓓,是“青蓝行动”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从会计专业毕业的她进入桂城供电所计量运维班,“我的专业不对口,一进来要培训爬电线杆,爬上去就不敢下来,最后还是师傅爬上去带我下来的。”
后来,公司开展“青蓝行动”,她在熟练掌握本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又去“拜师”,学习了配网等方面知识。跨专业的学习提升了她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2022年,她和同事们组队参加“丝路”物联网操作系统生态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并获得新产品赛道二等奖。
得益于桂城供电所团结奋斗的工作氛围,不少职工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比如配电运维三班作业员李瑞琦,她负责的生产运维、核对报表都是最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好学好问的她是所里的“多面手”;比如配电运维二班班组技术员常怡东,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巡视线路经常早出晚归,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比如客户服务一班班长梁允锋,经常获得“服务明星”的荣誉,作为客户服务领域的行家里手,“用心、用情”就是他走入客户心中、解决客户需求最有效的方法。
夜晚,桂城的千家万户灯光点点,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默默诉说着发生在南海的动人故事。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程虹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严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