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明清古建筑探寻 800年古村的守望
狮山璜溪古村街巷“一纵十三横”,堪称“岭南古建筑博物馆”,散发浓郁明清风情



■夕阳下,小朋友在村里的古榕树下嬉戏。

■璜溪村古炮楼。

扫码看视频
春雨下,百谷生,从今人间更芳菲。在这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栏目摄制组来到狮山璜溪村。
穿越历史,经历风雨,在狮山镇高边社区,有一座名叫“璜溪”的古村,由“一纵十三横”14条古街巷组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散发着浓浓的明清风情,堪称“岭南古建筑博物馆”,被称为“华侨之村”,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守望。
跟着珠江时报记者的脚步,第六期《写在大地上的历史》走进璜溪,抚摸村落里的一砖一瓦,探寻村里的一人一事,去寻找融入岁月里的乡土风情。
满村古韵 明清古屋群诉说岭南故事
从狮山镇博爱东路转过富强路,就进入高边社区的璜溪村,古朴的巷道、书社,百年的祠堂、精美的灰雕、民宅。璜溪村的每座建筑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时代的印记,它的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咱们村的历史啊!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陪同珠江时报记者采访的璜溪村导赏员孔姨,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也了解村里历史。
据村史资料记载,璜溪古村由一条半壁形的河涌包围,开村之初在涌内挖出大量黄泥,故该村曾被称为“小黄泥”和“大黄泥”,民国后改称“璜溪”。也有另一个说法,最早有人在村中河涌钓鱼,钓上来半块碧玉,取其意义起名“璜溪”。
跟着孔姨的脚步进入古村,恍若闯进了时光隧道。中西合璧的小洋楼、民国时期牌坊式小楼、镬耳屋……古村依然保留着70%以上林林总总的明清建筑。这片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屋群,由“一纵十三横”14条街巷组成,保留特色岭南砖雕、灰塑、壁画,昔日的繁华,在这浓浓的广府传统古建筑中娓娓道来。
据初步统计,村内共有明代建筑5间、清代建筑119间、民国时期建筑15间。璜溪村集岭南广府古民居建筑之大成,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堪称“岭南古建筑博物馆”。
璜溪村曾先后被评为“南海十大最美乡村”“南海十大古村落”“广东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此外,璜溪村还被称为“华侨之村”。
相传800年前,为躲避蒙古骑兵,璜溪村村民的先祖从浙江临安县南迁至此,之后便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清末民初,为了谋生,璜溪人陆续远赴海外。据历史资料考据,璜溪村第一个下南洋的村民叫李寿南,他在印尼开了一间影楼。之后更多的年轻人跟着李寿南漂洋过海去了印尼,从事摄影、橡胶、商业等工作,并在当地落地生根。几代之后,村民也大多跟着迁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目前,移居海外(东南亚、澳洲、美洲)的璜溪人已超过千人。
延续文脉 旧貌换新颜古今特色相辉映
一路倾听,古风徐来。
这里最显眼的是村口的“炮楼”,这个百岁炮楼,是璜溪村的标识,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门楼上依稀可见“民国贰拾贰年梁造记建筑”的字样,这里过去装有射灯、机枪、铁丝网等,守卫村庄的安全。
现在,炮楼变身为村史馆。里面存放着村史介绍资料,以及上世纪80年代华侨捐赠的飞利浦彩电、“宝餐椅”的前身禄钴床、南洋客常用的皮箱……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几百件藏品有序安放在4层炮楼的合适位置,一件件历史物件,见证璜溪古村曾经的繁荣兴盛。
璜溪村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引以自豪的,是曾出过两个人物,一个叫李聘臣,清末民初做过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据说为官清廉;一个叫李紫屏,当过抗日名将薛岳将军的秘书,解放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李聘臣祖屋、李紫屏故居”的牌子醒目地悬挂在巷口。
炮楼旁的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每逢正月十四,李氏一族,包括很多港澳同胞,都会回到祠堂叙乡情。平时,村内人的嫁娶,也在这里。历经多次修缮,祠堂仍保留着原有的形态和韵味。
璜溪古村将原本败破荒芜的德深李公祠注入“武术血液”,将此复活为一个免费学习咏春武术的学堂,还将村里各个闲置地改造升级为以二十四节气命名的主题小公园,吸引了大批村民前来,凝聚了村民的归属感。
穿梭于璜溪村,于古巷深处见人家,于青石板中寻历史,于古建筑群里探风情,放慢行走的脚步,觅得一处宁静。
文旅融合 “活化”古村打造各类展览馆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留下时代的文化印记,是古村的担当。
为了让这些文化遗存“活”起来,前段时间,“物以载道——中国与沙特非遗数字展”在璜溪古村持续展览,中沙两国的民族服饰、非遗美食、特色建筑、医药珍宝、民俗文化等300余件实物、图文、视频展品,同步运用AR技术构筑3D数字展厅,展示中沙两国优秀文化遗产。
两国非遗在古村相融,传统与科技碰撞,南海文化正在不断创新的传承和传播探索中,焕发出愈发鲜活的独特魅力。
南海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目前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7项。接下来,南海将持续深化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广府文化(南海)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南海区非遗研学游示范基地,推动各镇(街道)非遗体验馆建设等。
沿着璜溪村的古巷漫步,村子宁静舒适,犹如闹市中的“世外桃源”。璜溪村还有村史馆、红色气质文创馆、名人馆等各类主题展览馆,丰富璜溪古村的文旅资源,激活着古村无限的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一村明清古韵,这座正在涅槃的古村,请你,细细品。
延伸阅读
狮山为什么叫狮山?
从三水西南镇往广州方向9公里处,北江河下游东面的河堤边原有座山冈,其山形不论你从哪个方位看,均如一头威武雄壮的醒狮屹立在北江河边,它雄视西南方的绿洲,背倚东北方的大片山冈福地。
传说这头雄狮在夜间或遇到刮风下雨,都会跃过对面的绿洲残害农夫所种的桑叶、甘蔗。当地农夫对它怨言甚大,于是便请来号称“赖布衣”的风
水大师,制止这头猛兽的恶行。
某日,“赖布衣”来了,农夫带着他上到这座山冈。他看了看四周,觉得这座山冈很有灵气,不忍心伤害雄狮,但为了对面绿洲的农作物不受其害,“赖布衣”只好告诉农夫,用根大钉钉住它的尾巴,它就不会跳过来破坏农作物了。
农夫依照赖大师所说,在雄狮尾巴处建了一座呈六角形、三层高的文笔塔。自从这座文笔塔建好,这头雄狮再也没有跳过对面绿洲破坏农作物了。自那时起,人们为此山取名为“狮山岗”,后来把方圆7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称为“狮山”。
这座传说被用来钉住尾巴的文笔塔,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日军的烧毁,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塔基,1958年后荡然无存。但当地人认为,狮山能出这么多文人墨客,都是“文笔开花”的结果。
清嘉庆至光绪年间,狮山文人大兴登科。有年夏天,雷雨交加,雷电击中了文笔塔顶,乡人称之为“文笔开花”,被视为科举及第好征兆。果然,那一年秋天,黄边村黄锡麟以进士入选,授之以知县;不久后神溪村邓宝琦,罗洞村罗贞元、罗殿元、罗衍,都以举人入选;狮山华平李可端、李可藩、李可琼同胞三兄弟同入翰林;狮岭黄张业南考取全国会试第十五名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钦点金殿传胪;狮山紫岗村麦鹰扬以翰林入选,授庶吉士。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蒋素媚熊奏凯图/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