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3月24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南海风物方志馆启用
    • 推动交通发展与文旅产业互促共进
    • 习近平的天下情怀
    •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单行本出版
    • 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进一步凝聚产业发展“她力量”
    • 南海丹寨相向奔赴推动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
    • 食肆提供“半碗饭”菜品分量个性化
    • p54

    第A02版:要闻

    • “五大行动”抢人引才育匠
    • 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
    • “云上丹寨”向南海发出邀约
    • 紧抓突出问题紧盯群众“关键事”
    • 南海车管所获评“全国优秀”

    第A03版:经济

    • 引入数智化抱团闯市场
    • 有为十载商创未来

    第A04版:要闻

    • 十年磨一剑 科创展锋芒

    第A05版:要闻

    • 用爱教育子女 构筑幸福家庭
    • 吃不完打包带走 文明用餐成共识
    • 食肆提供“半碗饭” 菜品分量个性化
    • 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应对强对流天气
    • “娘家人”送温暖关爱新业态女性
    • 企业偷倒渣土被顶格罚款5万元

    第A06版:健康

    • 街头的木棉花不要捡回家煲汤
    • 医媒融合 为全民健康赋能
    • 加强职业健康管理超 20万劳动者受益

    第A07版:网红

    • 徒步活动延期
    • 预约清明祭扫
    • 启动人才夜市系列活动
    • 南海新一批“名企百园”启用
    • 企业主动出击抢订单
    • 南海考察团赴成都重庆“取经”
    • 南海全力拼经济政府企业齐出招
    • p74

    第A08版:天下

    • 习近平的天下情怀
  • 数字报首页

A04:要闻

十年磨一剑 科创展锋芒

南海坚持“长期主义”,全链条、全社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相向奔赴

2023年03月24日

■南海宜居宜业宜创新氛围,吸引各类人才纷至沓来。图为季华实验室。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季华实验室研制的AI自编程快速部署机器人正在产线上工作。

■企业家走进科创平台参观交流。

■佛山广工大研究院。

3月18日,瑞迪奥股份有限公司在10周年庆典上宣布:全国首个自主创新研制的用于核医学显像诊断的1类新药即将进入投产阶段。这个于2012年落户南海的生物医药项目,十年磨一剑,弥补了国家在核医学领域的短板。

3月上旬,落户南海已5年的季华实验室也宣告二期基建项目完成验收,即将投入使用,将提供更优质的科研环境。

无论是瑞迪奥新药即将投产,还是季华实验室二期即将投入使用,都是南海坚持“长期主义”,实施创新驱动的生动注脚!

科技创新本就是“寂寞”育“大志”,需要保持十年甚至数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耐心。早在20年前,南海就开始引进创新平台,经过“大浪淘沙”式培育检验,目前共汇聚了24个重大科创平台,聚集超2000名科研人员,专注于“两高四新”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创新。

在今年南海两会上,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启动“科学家+企业家”计划,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创新、携手创业。

从无到有、从木到林、从“借智”到“生金”,在南海全链条、全社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相向奔赴的过程中,科创平台已然成为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重要载体。

做“愚公”

以超强定力打造丛林式创新生态

南海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越来越兴盛,人气也越来越旺。

3月15日,季华实验室开展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系列推广活动之材料分析测试专题活动,近40家企业慕名而来,积极寻求对接高端科研资源。自2022年12月开始,季华实验室将已具备使用条件的183台(套)仪器设备实施开放共享,进一步发挥科技平台促进作用,帮助企业节约研发制造成本。自2018年落户南海区,季华实验室已拥有1454位科研人员,多位研究员入选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

在2022年春节期间,有5位院士齐聚丹灶,成就了“院士来南海过大年”的佳话。陈光院士更被南海人“追靓女”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充分感受到南海优越的科研和成果转化环境后,将项目落地南海。

今年2月10日,首届氢能与氨氢融合新能源仙湖科技大会在仙湖实验室举行,吸引30多位院士参加,这也是南海历史上首次齐聚如此之多的两院院士,释放出南海凝聚科创力量的强信号。

“十三五”以来,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小等问题,南海以超强的定力,通过打造科创平台,集中力量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打造丛林式创新生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引进落地25个院士项目孵化企业,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前沿领域。

科创平台对创新资源的“磁吸效应”持续增强。据统计,现有的24个南海区科创平台成立至今,共拥有研发人员2034人,其中博士687人;累计申请专利2980项,拥有PCT专利294个、有效发明专利698个;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8.80亿元,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占比位列全市第一,投入经费与前两年相比更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这些创新资源有效推动“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逐渐成形。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仙湖实验室是南海氢能产业链上重要的创新力量,通过打造氢能和氨氢融合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和运输装备及高温工业碳中和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材料产业方面,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开展针对新材料行业发展需求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已引进20余个产业化团队,相关科技成果陆续落地佛山。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三山显示制造装备产业园将依托季华实验室“璀璨行动”,建设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新型显示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显示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机器人产业方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在平台运营、团队引进、人才培养以及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国产化方面成效显著,已发展成为华南地区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于今年2月在南海揭牌的仝小林院士工作站,将加速中医药健康产品产业化发展,促进院士工作站的成果孵化,共同打造佛山中药大健康产业标杆。

做“靓仔”

追来“智慧天团”注入发展新动能

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就占据了产业链的最高端。南海制造“星光灿烂”,活力无限,但“大而不强、大而不新”的问题却困扰南海制造业多年。引入与产业相匹配和具有高端资源的科创平台,并搭建平台与企业精准对接的渠道,提高平台科研成果转化率,是南海加快转型升级最具性价比与可操作性的途径。

基于这样清醒的认知和考量,早在20年前,南海就开始引进各类创新平台,从围绕传统产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到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重大、战略性创新平台,再到探索“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的新模式,南海一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式创新,为经济发展集聚起大量创新资源。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地方政府的眼光和战略定力有多深,这个城市就能走多远。

科创平台的引进与科技项目的培育是需要以“年”来计的耐心等待。但在这个过程中,南海不急不躁,敢进“窄门”,愿走远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把正确的事情做到极致,正是对“长期主义”的最佳诠释。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教研室主任李方表示,瑞迪奥在10年间就实现这款新药的研发、投产,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南海的长期支持是分不开的。

已将工作站落户在南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也明确表示,来此建立工作站,主要是被佛山、南海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诚意所吸引。

南海这种对“长期主义”的追寻,也得到了时间的馈赠,一批批代表着南海科技实力的项目陆续进入丰收期。其中,落户南海已10年的佛山广工大研究院,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260家;季华实验室打破国外垄断的SiC高温外延装备研制成功、自主研制的分子束源炉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仙湖实验室程一兵院士团队采用零碳氨燃料烧制陶瓷颠覆性创新技术,与佛山企业合作,成功出炉了世界上第一块零碳氨燃料烧制的建筑陶瓷。

做“红娘”

助推科学家与企业家相向奔赴

对“长期主义”的追寻,也是对价值和意义的持续探索。这对于科学家和企业家都是一样的道理。

创新资源集聚后,重点是要更好地发挥效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多次点出当前南海产业的结构性和历史问题,提出要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南海区区长王勇也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南海坚定落实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

今年南海“两会”上首次提出,要启动“科学家+企业家”计划,搭建常态化对接沟通桥梁,大力引进、培育、奖励技术经纪人和科技成果转化专员,促成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创新、携手创业。

作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南海已有14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也为落户科创平台“开花结果”提供了“沃土”。

推动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相向奔赴”,南海一直在行动。

当前,南海已出台《佛山市南海区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佛山市南海区“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等,并实行多部门整体协作、赋能新兴产业发展。这个过程中,政府向科创平台和新兴产业人才传递出持续支持的决心和姿态:只要是有利于南海高质量发展的科创平台、项目,扶持将“无上限、不封顶”。

同时,南海相关部门还组织大量对接活动,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链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是静水流深的“长期主义”。行稳致远,未来终将属于闪闪发光的活力南海!

记者手记

坚持“长期主义”把窄路走成宽途

愚者贪捷径,智者入窄门。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做困难但有价值的事,走正确却难走的路,也许一开始并不容易,但只要一直突破,就能把窄路走成宽途。

作为一座制造业名城,南海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南海制造必须提高含金量,加快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众多科创平台和科技人才的汇聚,正好赋能南海产业转型升级。

正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所说,南海历来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南海强化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合作,佛山引进的季华实验室和仙湖实验室两大省实验室都在南海。这为南海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最强大脑”,这也是南海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系统集成能力”,更需要能够合理规划、长期投入的定力。现在的南海,已有基础、有潜力更进一步,以平台做“阶梯”,促进城市创新能级跃上更高台阶,接下来唯有继续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突破,才能在百年大变局中打好发展战略主动仗。

《塔木德》提到一个哲理——“难的事情反而容易做成”。前面探路的成功鼓舞着后人,更多人就相信不确定的未来机会无穷。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企业家相信南海、来到南海!在南海,他们可以看到沉下心来做大事的机会!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丹丹彭美慈署名除外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