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见氢心到氢城可期
南海对氢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在丹灶投运。 (资料图片)
▲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在南海开跑。(资料图片)
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摄
扫码看详情
开栏语
在全面拼经济、抓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南海区委主要领导率招商团队走出国门觅商机,火出圈的“大地艺术节”持续保持“顶流”热度。
南海人为何能反应如此迅速,并取得众多工作亮点?这背后其实是南海多年来科学规划、锚定目标、沉下心专注做好每一件事的“长期主义”逻辑——不拼短距离冲刺,而是拼长期发展,用“长期主义”的心态,深耕这座城市。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没有前些年的长远谋划、长期定力、长年苦干,就没有当下迅速复苏、抢先突围的良好局面。
今起,珠江时报推出《强定力深耕一座城》系列述评,深度聚焦氢能产业、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等领域的“长期主义”南海故事,敬请垂注。
“氢”风徐来满眼春!
今年的全国“两会”,低碳发展备受关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内容被着重提及。氢能已成为各地争相进入的“黄金赛道”。
南海,是入局这一“黄金赛道”的先行者。作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代表城市,目前南海有国电投等超130家氢能相关企业落户,预计生产项目投资规模超600亿元,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
为何南海能抢得先机并走在前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南海对氢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4年前的一见“氢”心,到连续6年把发展氢能列入区政府工作报告,如今,湾区“氢城”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一见氢心
从星星之火到
形成“磁吸”效应
在国家战略的机遇下,南海氢能产业进入了产业化的“快车道”,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一批百亿级大项目接连签约,形成产业“磁吸”效应;二是一批重点项目投产,氢能产业迎来产出期;三是一批关键研发项目实现成果转化,氢能运用不断拓展。
从签约项目看,仅2022年,南海就有3个百亿氢能项目签约。包括氢能世界国际绿氢产业创新智造生态总部基地项目、美锦氢能产业总部基地项目和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这些百亿项目的签约,彰显了南海氢能产业已在全国形成“磁吸”效应,也将进一步完善南海的氢能产业链条。
南海氢能的这种“磁吸”效应,还体现在招商引资上。2月15日至22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率领的南海招商团赴日韩开展为期8天的精准招商活动,许多日韩企业对南海的氢能产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包括世界500强企业斗山集团在内,已经在南海投资了氢能项目。
从投产项目看,南海氢能产业迎来产出期。1月6日,广东环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柔性石墨双极板应用产业基地投产。该基地投产后预计首年生产100万片柔性石墨双极板,五年时间生产能力达5000万片,实现南海柔性石墨双极板零的突破。
2月6日,在南海重点项目签约投产暨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园动工仪式上,7个氢产业项目投产。其中,包括“双世界500百强”合资的康明斯恩泽制氢装置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超45亿元;国家电投华南氢能基地项目作为南海首个氢能百亿央企项目,一期达产后年产值超17亿元。
“南海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在氢能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时候,作出了前瞻性的选择。”在佛山仙湖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唐浩林看来,南海点燃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现在已成“燎原之势”。
经过多年的布局,南海已汇集国家电投氢能、康明斯恩泽、仙湖实验室等近130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打造了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
氢城之恋
十四年磨一剑缔造产业传奇
地处沿海与内陆结合部,南海既无先天资源禀赋,也不具备海港、海岸线等区位优势,一度缺乏大型央企国企、高等院校等配套,凭何担当氢能发展的先锋军?答案是前瞻布局的战略眼光,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和先行先试的敢闯精神。
南海氢能产业能取得快速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布局。2009年,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丹灶,开启了南海与氢能的“牵手”。
2017年,南海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举办首届氢能周,并在全省率先出台专门针对氢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的扶持政策。2018年,南海正式启动仙湖氢谷建设,建设22座高密度商用标准化加氢站,并举办第二届“氢能周”活动。2019年起,南海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举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
南海对氢能的顶层设计一以贯之,有始有终。2018年,南海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将氢能作为南海新能源产业的重点方向。
10多年来,南海对于氢能产业的培育发展从未间断。尤其是从2017年起,南海连续6年把发展氢能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计划,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南海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战略定力,不断地持续投入,这是南海氢能产业能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看来,氢能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
长期主义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南海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借助研发平台吸引产业集聚。2018年,南海在丹灶镇规划建设48平方公里的重点产业园区——“仙湖氢谷”。2019年,佛山仙湖实验室落户仙湖氢谷,如今已引进多个院士团队和10多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0多名科研人才,培养1300多名氢能产业技能人才。
厚积而薄发,这是南海氢能产业发展历程的写照。没有十余年的厚积,就没有近几年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18年提出打造“两高四新”产业体系,目前“两高四新”各个产业领域都有龙头项目或国家级平台落地,各产业的“虹吸效应”正在凸显。
风劲吹
湾区“氢城”梦想正照进现实
刚结束的2022年,被赋予了一重全新含义——“氢能爆发元年”,年内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对中国氢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氢能已成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能源转型的战略方向。2021年10月更新的日本第六版能源战略计划提出,2030年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要达到11%。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还明确引入氨能,并将开展混烧、专烧示范。到2030年,利用氢和氨所生产出的电能将占日本能源消耗的1%。
对氨氢融合新能源的探索,让南海再一次走到氢能在高温工业领域应用的前列。程一兵院士团队研发的氨氢融合零碳燃烧技术,成功出炉世界首块零碳瓷砖。随着氨氢融合新能源在高温工业的应用,将极大拓展氢能的应用场景,开拓出全新蓝海。
在政策助推下,氢能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风口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12家氢能公司获得战略融资,总金额超过70亿元。一个百花齐放、规模宏大且自主可控的氢能产业新生态喷薄而出。
示范运用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抢先布局的南海,正在加快氢能产业的多元化商业应用。南海通过发力轨道交通、船舶、无人机、自行车等交通领域,叉车、备用发电等工业领域,以及“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等建筑领域,开创性推进氢能多元商业化应用和多领域减碳。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南海已在氢能等关键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涌现出了一批种子独角兽企业和后备上市企业。比如,区内的鸿基创能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公司、广东汉合汽车有限公司、广东爱德曼氢能源装备公司等公司已有上市计划。这些公司或其母公司上市后,有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与资源的支持,带动在南海形成产业集聚。
“我们整合创新资源,吸引产业集聚,逐步破除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显著提升了竞争力。”顾耀辉说,南海的目标,是成为我国自主氢能技术先行地、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地。
14年前,在南海投下的一枚神奇石子,激起了氢能产业发展的阵阵涟漪,如今已激荡成了“氢经济”发展的滚滚波涛。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到来,一幅美好的湾区“氢城”蓝图,正在南海大地上缓缓展开,并逐步变成现实。
/记者手记/
心中有长远才能走更远
南海氢能的发展,不仅是在崛起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也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永葆“闯”劲和拥抱“长期主义”。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论氢能人才,南海不如上海等一线城市;论氢源,南海也没有优势。南海的氢能产业是在最初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也没有氢源的情况下发展而来。有专家称之为“无中生有”的传奇,这个传奇是广大干部“闯”出来的。
在南海崛起成为湾区氢能高地的过程中,战略眼光和战略耐心至关重要。回过头看,如果没有对产业发展的前瞻认识、没有对地方长远发展的负责态度、没有从上到下的充足耐心,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就无法走到今天。
南海氢能发展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心中有长远,才能走更远。战新产业的发展没有捷径,许多都是“熬”出来的。从全国来看,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走到今天用了30多年,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也用了20多年。许多城市并非没有选对方向,只不过未能坚持。潮水退去后,只有坚持长期主义的地方或企业,才一鸣惊人。自2017年以来,南海始终瞄准“两高四新”产业方向,不断壮大战新产业发展,一锤接着一锤敲,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和百亿项目抢滩南海。
路子对了,就不怕遥远。当前,南海正在推动制造业当家,推动文化引领和城市建设,这些事情都是为长远打基础。我们的广大干部应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抓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 付艳霞文/珠江时报记者 李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