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旅程连救两名乘客
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林松青在高铁上连续救助受伤、患病乘客

■林松青为市民义诊。

“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我也是一名党员,这种时刻更要挺身而出。”2月23日,记者联系到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林松青,询问他在高铁上救助受伤、患病乘客的感受时,他风轻云淡地一两句带过了。
救治被行李砸伤的乘客
时间回到约一个月以前,林松青和家人趁着假期到广西桂林旅游。1月25日晚上,他们结束旅程踏上了返回广东的列车。
在桂林北站开往广州南站的列车上,疲惫的林松青昏昏欲睡。突然,一声广播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下面紧急播报,在场若有医生,请速与身边的乘务员联系,11号车厢有旅客突发疾病,急需帮助……”
医生?突发疾病?林松青瞬间清醒过来。他立马起身,穿越熙攘的人群,径直从7号车厢小跑到患者所在的11号车厢。
“头好晕、好想吐,难受……”赶到11号车厢后,林松青看见一位大姐瘫坐在座位上,双眼紧闭、表情痛苦,右手放置在额头上,嘴里断断续续念叨着一些话。
虽然是第一次在高铁上碰见紧急事件,但心性沉稳的林松青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开始诊断工作。“大姐,我是医生,不要着急,可以告诉我具体哪里不舒服吗?”林松青安慰道。
原来,该名乘客不小心被行李架上滑落的行李箱砸到了脑袋,随之出现了头晕、恶心等症状。林松青耐心观察了乘客的受伤情况,没有流血,主要是左边眼睛擦伤、眼眶红肿比较明显。随后,他使用乘务员提供的应急医药箱为大姐测量血压、完善神经功能体查,并不断与她沟通交流,确保其意识清醒。
“可能是重物砸到脑袋后,引起了轻微脑震荡,大姐您得注意休息。假如症状一直没有好转,建议就近下车去附近的医院就诊,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而引起严重后果。”林松青安抚着大姐的情绪,让她慢慢放松下来。
为了确保大姐的安全,他再三嘱咐其注意身体情况,并拜托乘务员密切观察大姐症状,有问题随时再联系他。
帮助11月龄发热婴儿
处理完受伤大姐的事情后,林松青如释重负地返回了自己所在的车厢,正准备协助乘务员完善应急救助记录。此时,高铁上的广播再次响起,“一位婴儿出现发热,需要医务人员协助……”林松青愣了一下,还以为是幻听,但他马上意识到情况紧急。
“小朋友发烧就应该多穿点,出汗就好了。”“我们上网查过,发烧不能捂着的。”……远远的,林松青就听到几声争吵。他加快脚步来到求助乘客身边。
与求助乘客沟通后得知,婴儿约11个月龄,已经发烧两天了,没有流鼻涕、咳嗽等其他症状。在上车前,婴儿发热到39℃,家属已经自行给他喂食了退烧药,但体温仍然没有降低,同时还哭闹不停。
看着婴儿情况不见好转,家属们都非常焦急。婴儿奶奶与父母对“发烧该不该捂着”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因而争吵起来。林松青向婴儿的家人表明了自己医生的身份,耐心地解答了他们的疑惑并给予了专业的指导意见。
“孩子退烧药刚服下的时间不长,应该是药效还没发挥……发热的话最好不要捂太紧,不然可能会引起捂热综合征,要多喂食一些温水、进行物理降温……”在林松青的讲解科普下,婴儿的父母和奶奶情绪舒缓了很多,并听从他的建议做了一些退热处理。不久后,孩子也停止了哭闹。
伸出援手是医生的“条件反射”
“以前在朋友圈看到过许多同僚救助市民的好人好事,他们都笑称这是医生的‘职业病’。但当自己真的遇到这种事后,帮助完他人,回想起来才明白什么是‘条件反射’,也许这就是医护人员的本能吧。”回到自己的座位以后,林松青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随后,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在高铁上帮助两名乘客的经历。这条朋友圈也收获了数百个点赞和评论,“林医生,好样的”“感动!非常正能量的事”。
据了解,林松青从医十多年了,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此前是医院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还在医院急诊科、ICU等科室轮换过。参加了医院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培训、并获得BLS证书。如今,他成了南海六院党委办兼宣传办主任。尽管离开了临床一线,但他仍在用不同的方式做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把“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开展健康直播间、进社区义诊、开讲座等方式把健康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这次经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考验,让我认识到自己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储备。”回到医院上班后,林松青又参加了相关的急救学习培训课程,不断充实、提升自己。
文/珠江时报记者许可可通讯员杨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