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地上的历史》获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推荐
借助地名文化之力 讲述南海诗意故事

■九江镇烟桥古村大榕树下的古建筑群。
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从春天出发,跟着节气看《写在大地上的历史》火爆出圈后,立春遇见瑶头、雨水邂逅烟桥两期视频、文图报道的热度一直持续上升。
截至2月23日在佛山+,APP、珠江时报视频号等平台,内容阅读量超30万+,还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推荐,透过南海地名这一文化密码,激活了大众的情感共鸣。
“以地名文化之力,塑城、兴产、化人,这是直抵人心的力量。”“‘以文化人’是基层治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专家学者、党员干部、市民网友纷纷表达心声,这是一张讲好南海故事的诗意名片。
借地名之力讲好南海诗意故事
“美了600年,烟桥古村只靠名字,就足够有诗意。”“漫步里水瑶头村,一定会被东坡先生的故事打动。”……连日来,网友纷纷点赞火爆出圈的《写在大地上的历史》系列。
地名,是地之辽阔,是名之诗情画意。丈量南海每一寸土地,便可抵达文化远方。“虽足不至烟桥,然神已往。”网友真性情假文人点赞留言,从开村时的“里海”,到村状如飞燕的“燕桥”,后因“长烟锁桥”得名烟桥村,这就是南海地名的浪漫。
刚走出校门的“00”后杨邦正,是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选调生,被派驻到烟桥村挂职前,对烟桥古村了解不多。他直言,在这个信息横流的快节奏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雨水·邂逅烟桥古韵的视频,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解说让烟桥的长烟锁桥、青砖绿瓦、烟火人间浮现在眼前,趁着新媒体这股“东风”,向世界展示着南海地名文化的深厚底蕴,带领大家抵达岭南文化的远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九江镇公共服务办副主任张明“诗意”表达看了视频后的感受。他
说,醉春烟,最岭南,烟桥的美就如这春天的雨丝,从历史中徐徐走来,华丽转身,融合时代的真善美,焕发动人的人间烟火。
“这是一张讲好南海故事的诗意名片。”南海区地名文化协会顾问,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永杰点赞跟着节气看《写在大地上的历史》系列报道时表示,烟桥古村近年来名声逐渐传开,很多人慕名而来、一睹风貌。在这个过程中,对烟桥村本土文化和地名历史整理的同步铺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助力因素。烟桥的人物、故事,以及风土人情,一一得到梳理并呈现于世人之前,这正是烟桥古韵的美,也是文化的魅力。
以文化润民凝聚“向未来”力量
南海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前所未有地被置于城乡发展重要战略位置。
“打造城、产、人、文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首先要解决城、产、人、文各领域的突出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南海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在南海,“城”和“产”脱胎于农村,“人”和“文”分布在基层。对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文化因深植于居民之中而成为村居文化的一部分。
九江镇人大副主任霍丽嫦表示,九江地处桑园围核心,拥西江五千米之浩淼,享鱼塘四万亩之粼粼,数百年来儒、渔、侨、商在此激荡,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在此沉淀,而借力地名文化沁润民心,再造乡村美好,既可以提升基层治理里的烟火气,还能助力九江镇打造“诗酒渔场烟火九江”,让乡村大地无处不美学。
南海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卫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基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比,文化建设虽然稳步推进,但基层对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影响了基层治理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借力地名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可以增强村居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让基层治理更有“人情味”,有了认同感,社会更有凝聚力,南海更有活力。
南海区地方志专家人才库成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谢中元教授表示,文化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从市民身边最熟悉的地名文化出发,做出新意,做出惊喜,做
出厚度,这是提炼展示南海的历史自信,也是“以文化人”基层治理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蒋素媚高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