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区 跑出加速度 拼出新未来
大沥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与会人员谈优势、谈困局、谈出路,为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大沥召开以“提信心拼经济抓发展开新局”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大会。

■大沥有色金属总部大厦群楼。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金沙洲电商直播基地内,一名主播正在带货。
南国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在赴禅桂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举行政企新春座谈会后,2月7日,大沥召开了一场以“提信心拼经济抓发展开新局”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大会。
这是大沥近三年来最大规模的政务活动之一,也是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开年为全镇党员干部上的一堂党课。大沥镇领导班子、各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社区书记等共350多人参加。持续一天的大会里,与会者纷纷“掏心窝子”“头脑风暴”,谈优势、谈困局、谈出路,共同为大沥的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开年以来,省、市、区频频出招,让拼经济、上项目、抓发展成为主旋律。曾经是改革开放标兵镇的大沥,面临着发展空间之困、动能转换之困、发展质量之困,大沥到了必须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时候,高质量发展是大沥破局的唯一出路。
“高质量发展就是既要GDP、城市形态的‘面子’,又要含金量、财税、配套、民富、城美、企强的‘里子’。”大会上,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表示,一定要抢抓“争先进位”机遇,以“开工即开战”“开局即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姿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杀出一条血路”。
找优势
昔日标兵聚齐天时地利人和
“优势是自信的根基,要发挥优势才能实现卓越。”岑灼雄说。作为产业重镇,大沥有值得骄傲的底气。作为广佛接壤最长的镇街,大沥与广州的边界线长达25千米。拥有广佛路、广佛新干线、穗盐路、广佛高速等广佛衔接道路,让大沥成为广佛道路衔接密度最高的片区。出色的区位优势,让大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捧起了“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商贸名镇”四个闪闪发光的“金饭碗”。
这些“金饭碗”累积起大沥雄厚的经济优势和资金优势。大沥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镇街之一,有商事主体11.3万家、46个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8000亿元。经过多年发展,沥商也积累了强劲的实力,成为大沥的一个招牌,大沥总商会被外界誉为“千亿俱乐部”。在跻身广东民营企业100强的9家南海企业里,大沥就占了5家。
如今,大沥又抢占先机发展电商产业,现有电商产业“一区两园”,产业载体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注册电商企业超2.1万家,电商从业人员超13万人,2022年累计GMV超70亿元。在这样的经济实力下,大沥人的“富”也是显而易见的:2022年,大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60亿元,占全区21%;全镇有27个农村社区和321个经济社,村社两级集体资产总额164亿元,排全区第一。
正如大沥镇副镇长林新建所言:“企业关心的是市场营商环境,群众关心的是教育等民生服务。”大沥的优势不仅在经济实力,也在民生实事。作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大沥有12个教育集团,是全省首个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的镇街。2022年中考,全镇公办初中700分以上高分考生共10人,为全区最多。在医疗领域,大沥的医疗机构资源在全区能跻身三甲之列,还有一批市、区“十四五”重点专科、特色专科。
“人”也是大沥重要的优势所在。经过多场“硬仗”,“大沥铁军”已成为南海雄师中最负盛名的一支队伍,这支攻坚克难、用心用情、雷厉风行、创造奇迹的队伍,在“炮火轰隆”中练就了“铁肩膀”“硬脊梁”“真功夫”。大沥的干部队伍,已成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力量。
谈困局
发展空间、动能转换、发展质量三重困局
野蛮生长之后,大沥面对的是略显尴尬的局面。要想破局,必先识局。凭借着“饮头啖汤”的争先意识,大沥先后交出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集体土地上建城市”的创新成绩单。尽管如此,大沥还是面临着城市形态低端、产业质量不高、发展空间受限的隐忧。于是,从2021年开始,“大沥铁军”继续秉持着领风气之先的格局,为全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开了新局面,用实际行动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为广大群众描绘出一幅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但土地资源碎片化,仍是限制大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对于优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土地资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沥镇委委员高瑞灵在会上分析,由于大沥土地前期开发强度高,土地资源严重碎片化,土地资源问题也成为大沥招大商、大招商路上的“绊脚石”。
不仅如此,城市形态功能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产出效益低、社会治理短板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急需大沥去面对和解决。大沥镇镇长游剑锋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沥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因为大沥人“醒得比别人早”,能在发展上先行一步,才成就大沥如今的辉煌,“但我们不能吃老本,规划不够完善、缺少大企业、缺乏人才等都是大沥所面临的现状和困难。”
“大沥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地步。”岑灼雄则用“三个困”,概括了大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岑灼雄认为,大沥自2013年进行区划调整后,已从改革开放发展的高光时刻走入了“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面临着发展空间之困、动能转换之困、发展质量之困。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思奋进。因此,在岑灼雄看来,大沥需要凭借着毅力和果敢才能找到破局的最优解。“现在已不是改革开放时满地黄金的时代了,随手都可以捡到‘金’,那时候大沥‘躺赢’了一次,吃了‘螃蟹’。但现在是‘拼’和‘抢’的时代,如果继续‘躺平’,一定是没有未来的。”
谋出路
对标一流才能成为一流
2022年,佛山把大沥纳入中心城区,南海把大沥纳入千灯湖中央活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市、区对大沥寄予的厚望,也是对大沥未来发展的认可。这也足以证明,大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来了。
那么,想要努力走出舒适区的大沥,应该如何奔赴“春天”里?
当天会议,350多名干部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金点子”。其中,土地资源、交通建设、干部队伍、城市规划、人才资源等支撑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本次大会上的热词。
大沥镇公资办主任李其亮认为,发展是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最好药方,要通过抓好资金、土地、项目这三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沥镇宣传文体旅游办主任刘成则认为,大沥的城市发展已到了新起点、新拐点。大沥需要正视与一流城市的差距,用更先进的理念、城市观、方法论来发展城市,通过让城市建设“走新路”,做好城市品牌宣传,让大沥达到一流城市的水平,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实现飞跃。
从春天出发,便一刻也不能耽误。“我们只有对标一流才能成为一流。”岑灼雄表示,大沥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不能温吞水迈小步。“小打小闹式的做法或许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会制造更多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新的蝶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沥的计划是通过“拼”,来实现“面子”和“里子”的同步发展。其中,GDP、城市形态是“面子”,而发展的含金量、财税、配套、民富、城美、企强是“里子”。
“要充分调动镇、社区、经济社、市场、个体等多方力量,实现‘六个轮子一起转’。”游剑锋表示,未来,大沥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土地连片开发,发动多方力量营造好大沥的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大沥一定能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岭南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工作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在当天会上,岑灼雄号召大家发扬南海精神和大沥铁军精神,坚持“三个量”原则,即向存量要增量、向流量要留量、向质量要份量,努力实现“六个大”,即大规划、大拆除、大投入、大招引、大建设、大干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干劲,齐心协力,快过“奔跑兔”,跑出高质量发展全新姿态!
声 音
大沥镇人大主席李柏添:
大沥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走到分岔路口,到了必须要做出选择的地步。但大沥下一步既不能走老路,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南海分局大沥管理所所长姚海芳:
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一年接一年干,一定能建成产业大沥、城市大沥、美丽大沥、中心大沥,一个你我都感到骄傲的大沥。
大沥镇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梁雄为:
让学校成为最美的建筑、最美的风景,是我们往后新(扩)建学校的目标。
太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景钊:
作为大沥西部社区,要学习东、中部的长处,跳出属于“西部牛仔”的精彩舞步。
盐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霭仪:不以分红论英雄,要算好“经济账与生态账”“今日账和未来账”。
大沥突围的“三个量”“六个大”
三个量
向存量要增量
加快村级工业园向主题产业社区转型升级,推动传统铝材、内衣等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向流量要留量
将区位、商贸优势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转化为税收贡献。
向质量要份量
坚持以亩产、效益、规模、成长空间论英雄。
六个大
大规划
提速“过河”,谋势“进湾”。
大拆除 拓展发展空间,严厉打击“两违”。
大投入 加大城市建设与民生项目投入。
大招引 搭建招商引资大平台;大力招引“沥商”回家。
大建设 建设产业社区;建设工业载体;建设公共配套。
大干事 打造一支敢为善成,以“卓越”为勇、以“躺平”为耻的干部队伍。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黄晴雯通讯员黎昭映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