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冲上热搜
跟着地名抵达岭南文化的远方


扫码看瑶头村风物
沿着南海地名的脉络,跟着节气看《写在大地上的历史》,自2月4日推出第一期立春·遇见里水瑶头的视频、文图报道以来,热度一直持续走高,截至2月7日,在学习强国APP、佛山+APP、珠江时报视频号等平台,内容阅读量超10万+。
“这些地名背后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真的涨见识了。”“无论往古还是当下,地名驻留在大地上,成为一方村民的共同记忆。”……市民、网友纷纷抒发对岭南文脉和地名文化传承的认同,表达这是一场跟着南海地名抵达岭南文化远方的沉浸式文化之旅。
视频“刷爆”南海“朋友圈”
跟着《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云游”南海,在诗词里找寻苏东坡与里水“瑶头”的不解之缘……珠江时报视频号播出《写在大地上的历史》立春·遇见里水瑶头后,网友纷纷表示,把瑶头拍得诗情画意,让我们对家乡的地名有了一份亲近感,非常骄傲而自豪。
今年79岁的瑶头村村民游均埔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了视频。他直夸:“我的村,我非常骄傲。从小听长辈说苏东坡的故事,我也经常和儿孙说起,希望金山寺重现,我的儿孙能见到。”
瑶头人游永波,今年74岁,是瑶头地名故事的“宣传员”。他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当“宣传员”,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瑶头村的来历,而他听长辈讲过瑶头地名故事,后来又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了解瑶头村的历史。游永波说,每当社区幸福院有分享活动时,瑶头地名文化故事都是首选。
“科普瑶头故事,还有苏东坡与金山寺历史,只要有人愿意听,我都会开心地分享。”游永波直夸,这期视频通过轻松有趣的形式讲述瑶头故事,更能打动年轻人愿意去传承了解地名。
网友“陈皮老姜禾”点赞留言:我小时登金山寺,残片碎瓦,阿嫲同我讲金山寺老铜钟的故事,登山的路拾级而上,登顶可以看到西南涌宛如游龙穿山而过,旧的金山寺香火不断,但毁于战火,留下的只有记忆。
网友“墨客”看完视频后有感而发,赋上一首自创诗词:郁水波涛饶瑶头,金山寺庙羊城迹。东坡骚客笔生辉,灵洲人杰今朝晖。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遗忘似乎成为常态。网友“天天”说,当古朴的地名文化穿透了屏幕,来到我们眼前,这是一场跟着地名抵达岭南文化远方的旅行。
“这些地名背后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真的涨见识了。”“地名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既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更是南海文化另一种见证。”……网友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心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7日,在学习强国APP、佛山+APP、珠江时报视频号等平台,内容阅读量超10万+,在南海朋友圈里火了起来,并引来点赞无数、评论成排。
撬动本土归属和文化自信
地名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信息,虽然只有短短几字,但是其背后是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人文、物产、文化和情感。
“无论往古还是当下,地名驻留在大地上,成为一方村民的共同记忆,见证着一方民生的生生不息。”里水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麦倩姬表示,看到南海《写在大地上的历史》第一期视频后,一股文化气息迎面而来,轻柔、舒服,这是画面中的自然面貌带来的直观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在乡村振兴推动下环境保护得好。
麦倩姬说,每一个地名的背后,有传统、历史、文化,有乡音、乡情,这里凝聚着南海的人文基因,让我想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是真正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对南海地名历史颇有研究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任建敏表示,南海素有岭南首府首县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南海有大量地名沿用至今,是厚重的南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任建敏认为,“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将南海的本土地名历史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地名文化传承之举。第一期《立春·遇见里水瑶头》,选择了郁水官驿文化带源头的里水瑶头村为开端,唐宋古窑址、苏轼的宝陀寺题诗、元代以来的羊城八景之“灵洲鳌负”等,千年的漫长历史在此交汇,呈现了瑶头村作为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文化与商贸通道的重要历史。
地名的变化,见证着南海的大好河山和日新月异,连接着过去,也指向未来。跟着节气看《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不仅探究地名的由来,也借地名透视南海发展,既有历史故事、更见时代精神。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郑慧苗通讯员/蒋素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