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九江儒林中学教师谢超群:
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坚守信仰、培根铸魂——这股精神一直激励着南海九江儒林中学英语老师谢超群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17年教学之路,谢超群坚定信念,坚守岗位,默默耕耘,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谢超群在上课。 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摄 人物档案 姓名:谢超群 学校:南海区九江儒林中学 从教感言:以理想传递理想,以情怀感染情怀。 主要荣誉:南海区十佳教师、南海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南海区优秀班主任、南海区学生竞赛优秀辅导人员、九江镇“最美教师”、第二届九江镇“最美教师入围奖”、九江镇德育先进工作者、九江镇十佳教师等,学校先进工作者,学校优秀班主任等。先后撰写《浅谈大数据时代下初中英语如何优化教学》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省级、市级、区级表彰奖励。
用理想传递理想用情怀感染情怀
2005年,谢超群从华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来到九江镇儒林中学任教。今年是她站在讲坛上的第17年,现兼任学校德育处副主任。
“其实我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受母亲的影响,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上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无数优秀的老师,受他们的影响,我在高三填报志愿时定下目标,决心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谢超群说。
17年来,谢超群一直坚守在儒林中学。她认为教师是一份爱和责任的事业,因此,当家庭出现困难时,小孩还在嗷嗷待哺时,职业有更多选择机会时,她依然坚定信念,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做好每一项工作。
谢超群的教育理念是用理想传递理想,用情怀感染情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善用发现的眼睛去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谢超群说,她曾经遇到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在划龙舟方面有特长。因此,她不断鼓励这名学生,引导其在班里树立榜样,“在我的不断鼓励下,这名学生不断成长,最后考上了理想的重点高中。”
学做一名倾听者了解学生真实想法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谢超群说,在班级和年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在班级管理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
此,班主任必须走班级管理民主化的道路。简言之,班主任应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发扬民主管理班级的作风。
谢超群回忆,2022年中考前,班里有位同学可能考前压力较大,各方面状态不太好,但在学习小组的互相鼓励、同宿舍优秀团队的互相影响、优秀班集体的带领下,这位同学慢慢地释放了学习压力,最后考取了理想的成绩。
平时与学生相处,谢超群通常充当倾听者的角色。“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思想也是独一无二的。在和学生谈话时,要学做一个倾听者,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分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学生的诉说中,找到谈话的切入口、问题的突破口。”谢超群说。
儒林中学作为一所住宿学校,孩子们跟老师相处的时间可能比在家的时间还要长,所以谢超群既要充当同学们的导师,也要做好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因此,谢超群常常通过电话和微信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成为支持学校工作的“强力后盾”。
教学方法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17年英语教学生涯,谢超群有着许多教学方法,“上英语课时,我会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讲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初三英语教材中有一个话题关于澳大利亚,谢超群就在课上播放澳大利亚的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美食以及独一无二的动物,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谢超群介绍,例如说到澳大利亚,她会把话题延伸到佛山本土文化,让同学们介绍佛山有哪些名胜古迹,如南风古灶、祖庙、西樵山等,以及佛山的一些名小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佛山的风俗习惯等。
“当这些知识的迁移跟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堂课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谢超群说。
此外,同学们都很喜欢看英语电影,特别是一些比较有童趣的英语电影,因此谢超群会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英语电影的配音。“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时,我们的校本课程会开设一些给英语电影配音的特色课程,例如给电影《功夫熊猫》配音,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也感到非常有趣,在快乐中提升英语水平。”
目前谢超群还兼任学校年级主管,连续三年的管理者身份让她有了更多感悟。“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作为老师,作为年级的管理者,更应该以一种鼓励和欣赏的态度,引领学生走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回顾17年的教学生涯,谢超群说,她曾有年轻气盛的躁动、有浅尝甘霖的欣喜、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从把教师当作一份职业,到成为心中理想与事业的追求,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眸给了她力量,是家长的信任给了她信心。
文/珠江时报记者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