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交出年度答卷
“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全域覆盖

■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在交流分享会上,有关嘉宾面对面访谈交流经验心得。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895个阵地全域覆盖,“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全面建成,43.9万名注册志愿者、2388支志愿服务队伍成基层治理生力军……12月27日下午,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文明办举办“文明之花生生南海”——2022年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分享会,回顾总结2022年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效,表彰一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单位、组织及个人,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分享会上,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区级文明单位、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者及学校少年宫十佳品牌活动项目及优秀辅导员等陆续上台接受表彰并作经验分享。
接下来,南海将持续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阵地建设、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为着力点,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在南海大地绚丽绽放,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佛山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南海力量。
成绩
895个阵地全域覆盖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不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的关键一环。
长期以来,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始终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行见效、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用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今年以来,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聚焦群众急事、难事、烦心事,主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发展、文明城市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中担当作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实践成果,为南海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最岭南”人文之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A
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
2022年,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串珠成链、连点成片,“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全面建成、全域覆盖。近年来,南海全面铺开“1+7+N”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至今年11月,全区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7个、站292个、点595个,如繁星散落般构成“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真正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文明实践种进老百姓的心坎里。今年10月12日,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梅河清到桂城街道实践所、夏南一社区实践站、灯湖社区实践站调研,充分肯定南海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有特色、接地气、惠民生,项目策划因地制宜,工作品牌不断涌现。
B
线下线上阵地融合联通
2022年,南海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下与线上阵地融合联通,搭建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新载体。今年3月,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供需对接平台正式上线,共推出了“南海家书、新时代南海讲堂、爱心之家、文明南海、文明硕果、文明驿站、文化淘宝、网红打卡、服务召集、心愿点单”等10个功能模块,市民群众可在指端尽享服务与资源。其中,“心愿点单”模块探索推出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运行模式,并推出67项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清单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实现了志愿队伍、阵地资源、服务清单、群众需求快速流转匹配。
C
志愿者成基层治理生力军
2022年,南海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发展壮大,43.9万名注册志愿者、2388支志愿服务队伍成基层治理生力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南海共开展37万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超1300万小时。其中,“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行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结对,主动在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安全生产等工作中建功立业,燃动一股“善治之风”;“创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专业督导项目围绕品牌团队培育、文明实践示范点培育和宣讲骨干培育三大板块展开督导,积极打造不同层级的南海本土示范样板;凝聚青年、新乡贤、新市民等力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发展壮大,打造活跃在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贴心队伍。
D
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聚人气
2022年,依托强有力的“线上+线下”阵地抓手及阵容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一年来,南海始终坚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行见效、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用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一线;以基层按需“点单”的形式,陆续将100场“新时代南海讲堂之新时代新南海”主题宣讲活动送进基层一线,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此同时,南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首届“南海新乡贤”、“善美的星空”道德人物、“南海好人”、文明家庭创建等评选活动立标树范,挖掘了一大批群众的身边榜样。
展望
让文明之花开遍南海
立足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当前,南海正坚定不移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推动城产人文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推动形成高能级的城市、高层次的产业、高效能的治理和高品味的文化,努力开创南海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形势新任务,不仅为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也为致力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单位、组织及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
分享会上,南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局长梁惠颜对南海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出新的展望。
梁惠颜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核心和主体都是人,我们要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走街串巷深入基层一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及时收集群众的需求,有效整合全区各类阵地资源,活化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村史馆、乡情馆等各类载体,打造多层次的文明实践阵地,为各类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文明就在身边。
根据安排,接下来,南海区将持续优化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及中心(所、站)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志愿队伍、阵地资源、服务清单、群众需求快速流转匹配,让线上线下文明实践阵地真正成为群众理论政策的“解读室”、排忧解难的“加油站”、正能量的“发散地”。同时,加强对辖区各志愿服务队伍的业务培训、管理、服务,动员群众成为志愿服务主体力量,发挥乡土文化能人、科技能人、“五老”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的作用,打造活跃在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贴心队伍,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阵地建设方面,南海区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盘活各类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大力推动医院、中小学校、国企、民企、读书驿站等地建设N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继续打造一批区级文明实践示范站、市级文明实践示范所(站)、省级文明实践示范所(站),为文明实践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阵地支撑。
“市民群众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传播者。”梁惠颜表示,接下来,南海要积极打造标杆,精心组织策划南海好人、善美的星空道德人物、“南海新乡贤”、新时代好少年等各类宣传推介活动,以榜样的力量示范引领,组织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当中,让文明之花开遍南海,助力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
经验分享
狮山镇刘边村:
打造“崇文重义仁厚刘边”品牌IP
狮山镇刘边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社长刘志南首先分享了刘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经验做法。今年以来,刘边村打造了“崇文重义仁厚刘边”的品牌IP,进一步坚定群众信仰信念、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实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挖掘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口碑好、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以基层的创造力激发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刘志南说。
南海区人民医院:
医院建设体现浓厚人文氛围
医院作为文明工作的重要窗口单位,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如今在南海区人民医院,无论是广场设置的志愿V站,还是门诊大堂设置钢琴演奏区,都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氛围。
分享会上,南海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巫祖强以《花开南医,文明可期》为题介绍了医院的文明建设之路。近年来,南海区人民医院立足体现现代文明的发明创造,通过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智能化设备、诊疗手段等,聚焦人文精神,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及第三方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让每一位走进南医的人成为我们的朋友!”巫祖强表示,未来将以医院为文明据点,让每一个来到医院的人都能带走一颗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区梦觉故居:
成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加油站”
沿红色足迹感受过往,聆听“岭南女杰”如何用一生诠释共产党人的忠诚……如今,区梦觉故居(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成为无数南海党员、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的“加油站”。
一个为城市文明增亮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怎样建成的?会上,西樵镇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陆祖桥作了解答。他介绍,近年来,区梦觉故居(区梦觉生平事迹展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全面的修缮维护,强化基地建设;紧抓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机遇,全面打造红色学习旅游路线;筹善款修缮宗祠、成立基金培育学子,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桂江第二小学: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茶基十番
在南海,学校青少宫实践育人的成果越来越多。分享会上,桂江第二小学老师吕丽诗分享了学校少年宫特色品牌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基十番进校园》的故事。多年来,学校挑重担促传承,破旧规求创新,让这项传统锣鼓乐通过孩子们的表演焕发生机。
“十番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去传承和维护,我校会继续将十番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认识十番,了解十番,爱上十番这古老却又年轻的文化。”这是桂江二小传承文化的决心。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付艳霞文/珠江时报记者柯凌娜黄洁黄梦灵通讯员林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