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2年11月3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向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
    •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 南海有轨电车1号线全线贯通
    • 六大项目集中动工 “畅达三山”继续提速
    • 神舟十五号 发射成功
    • 加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 国产大飞机C919获颁生产许可证

    第A02版:要闻

    • 快速衔接广州南站 无缝对接桂城商圈
    • p31
    • p27

    第A03版:要闻

    • 含新量含智量跃升 产业发展活力十足

    第A04版:要闻

    • 十大项目揭榜挂帅 助力乡村振兴
    • 里水蝴蝶兰登上广东新闻联播
    • 三场玉雕界艺术大展邀您来赏
    • 评出20个示范社区和20个优秀案例
    • 佛山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获司法确认

    第A05版:要闻

    • 重点行业场所从严从细执行防疫措施
    • 细化学习任务 家长分工合作
    • 狮企发热“黑科技”受欧洲客户青睐
    • 7支队伍参加国赛金牌数全省第一
    • 狮山开展大货车交通违法整治

    第A06版:讲述

    • 花钱请人陪诊,你愿意吗?
    • p20

    第A07版:文化

    • 将“龙船”划进绚丽舞台
    • 欢迎大家来“树上长鱼”的地方玩

    第A08版:天下

    • 再问苍穹 筑梦﹃天宫﹄
    • 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 “黑气”危害,你知道吗?
    • p3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A07:文化

艺术家沈烈毅:

欢迎大家来“树上长鱼”的地方玩

2022年11月30日

扫码看艺术家访谈视频

■沈烈毅作品《鱼跃鸢飞》。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

11月,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在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成熟的稻穗倒映在湖面上,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的作品《鱼跃鸢飞》是独特而和谐的存在。

风乍起,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犹如波浪,托起一条巨大的“金属鱼”。树下,游客坐上跷跷板,一阵欢声笑语,旁观的游客惊奇地发现,随着跷跷板的起落,“金属鱼”的鱼眼、鱼鳍、鱼鳞、鱼尾都在摆动。

“我们觉得很有趣,坐跷跷板的人看不到鱼动,但是远处的人就能看到。”村民说。

这是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从南海桑基鱼塘里汲取灵感创作的作品。

在南海采风期间,沈烈毅看到了珠三角地区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基鱼塘。在塘基附近种植桑树,桑叶养蚕,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链条,达到鱼蚕兼收的效果。

鱼与树、树与塘、塘与鱼,这巧妙循环而又和谐共生的关系深深吸引着沈烈毅,他想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这种关系,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别于“人定胜天”。

但如何呈现呢?他想了很久,“当时,我想做一个像游乐场一样的装置,大家可以在这里游玩,这个装置要结合桑基鱼塘农业文化特色来设定。”沈烈毅说,渔耕粤韵里的大榕树激发了他的灵感,“榕树的生命力非常强,它就像一朵浪花”。

“如果在上面放一条鱼呢?”一个奇思妙想逐渐浮出水面。

于是,沈烈毅选择在榕树上“长”出一条鱼。用不锈钢制作鱼鳞,用一根根钢针顶出立体形状,支撑鱼的材料也没有一“直”到底,而是弯曲成榕树根须落入土地,有些“自然生长”的感觉。

较强的参与性是沈烈毅创作作品强调的特性,结合自己《跷跷板》系列的思路,他把“跷跷板”与“金属鱼”结合起来,让艺术品与游客形成一种有效互动。

在创作中,一些细节不断调整,也不断激发出他对作品新的思考。

比如,最开始设定一个跷跷板,到后面三个跷跷板,体现了一种统筹和集体的能力;又比如,在跷跷板上玩的人,看不到鱼“动”,但是旁观者却能看到,这里面的关系细细品味有些“微妙”。

甚至在作品完成后,他想到了自己以前一直很想做的“缘木求鱼”,居然也为当时的灵感找到了新的契合点。

“缘木求鱼和桑基鱼塘看似是两个不同主题,但说的是一个道理。缘木求鱼说树上抓不到鱼,但桑基鱼塘恰恰就是利用树与蚕与塘的联系,告诉我们树与鱼有关系。看似荒诞不可能,但大自然有时就是这样循环着,我们必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沈烈毅说道。

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后,不少游客都被《鱼跃鸢飞》吸引,置身其中,无需过多解释,他们会慢慢回味,跷跷板与鱼的关系,就像桑基鱼塘里鱼与树、树与塘、塘与鱼的关系,互相交织,和谐共存。

来到南海,沈烈毅一直在想,渔耕粤韵是什么?“一两句话很难说明白”,他也不想说得具体明白。他在南海找到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南海地方特色的作品,这是他用艺术的方式呈现自己对在地文化的一种理解。

抛开说教,他更希望,艺术作品能吸引游客过来,用艺术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引导游客回味“渔耕粤韵”,慢慢地,他们就能把本土一些好的文化传播出去,“希望以后人们会说,我们到有一条‘大鱼’的地方玩,或者说,我们去一个‘树上长鱼’的地方玩,这就够了”。

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何泳谊 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钟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