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周末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
南海大地艺术节收获各方好评

■游客乘坐“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欣赏西樵独特美景。

■不少游客市民前往太平墟打卡。

■作品《豹猫和它的朋友们》。豹猫作为佛山的代表性野生动物,在洪水退去后邀请朋友来到它的故乡,思考人类对世界进行的改造。

■平沙岛一处室内展点《种植梦之屋》展现“少年”下田归来,在小屋中小憩,梦开始发芽,穿破屋顶,伸向天空。吸引不少年轻游客拍照打卡。
西樵山下,西江岸边,桑园围里,龙狮声中……11月19~20日,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后迎来首个周末。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纷纷前来西樵镇,游览打卡八大艺术区域。据统计,首个周末西樵镇各景点和大地艺术节各艺术区域共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全球知名艺术IP大地艺术节走进中国之后的首次完整呈现,给游客带来了非一般的体验与感受。
“请往这边走……”11月19日,在儒溪村,记者看到不少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热情地引导市民游客往各点打卡。志愿者梁旺玉还带上读高一的儿子梁国裕一起当志愿者。她说,儒溪村环境优美,这次还融入各项艺术,让儒溪村文化锦上添花,所以特意带上儿子一起参与见证儒溪村这一文化艺术盛会。
“在电视看到大地艺术节信息,趁着周末来这里打卡。”来自广州的赵云与家人自驾车前往艺术点儒溪村。她说,竖立在篮球场的篮筐很有趣,打篮球也能人人都是赢家,特意来打卡。除了艺术作品,儒溪村古香古韵的乡村色彩也深深吸引着赵云一家。
西江边的太平墟,重现昔日旧墟繁华景象。太平墟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不仅见证了西江水路上的往来商贾,还承载了一代代太平人的美好回忆。艺术家们通过招牌计划,修缮沿江旧民房、老旧市场等,重现太平墟的繁盛与烟火气。
当天,趁墟市民游客不少。在这里长大的卿姐重游太平墟,一提起儿时生活,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凭肉票半夜排队买猪肉,带粮簿去买米,裁衣铺剪布做衫裤。到码头坐接驳艇到江中上途经的船去广州……”她说,非常开心看见大地艺术节让太平墟焕发光彩。
在听音湖旁,“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同样火爆。游客登上游船,沿着桑园围水脉,一路领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的生态风光;或是选择畅游水乡村舍,领略沿线交相辉映的乡村特色美景,以独特的视角感受西樵乡村振兴的成果。
“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以官山水道为纽带,串联起听音湖、宋城、渔耕粤韵、珠三角基塘农业保护区等文旅资源,更途经岭西、儒溪、七星、太平等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水乡村舍。其设有两条航线,起点设在听音湖码头,终点分别设在渔耕粤韵水上码头和太平船闸码头。单程航行时间约40分钟。
打卡艺术节
学习艺术家“在地性”创作精神
□儒溪村党委书记、西樵文学协会会长陈旺弟
“文化艺术创作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儒溪村党委书记、西樵文学协会会长陈旺弟说,周六组织了文学协会会员打卡大地艺术节儒溪村点位,体验学习艺术家在地创作的方式,激发会员们的创作灵感,以文学形式宣传南海大地艺术节,让更多人了解大地艺术节。
儒溪村共设有6个点位,全程1公里,但会员们却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整个过程,大家非常开心。”陈旺弟说,会员们在其中一个艺术点位旁发现一台老旧拖拉机,一时间触发了大家的怀旧情怀,一起走上拖拉机合照,载着欢腾喜悦的兄弟姐妹,仿佛回到旧时光。
“大地艺术节的点位选用的皆是具有时代烙印的老旧房子,就如拖拉机一样,希望唤醒人们沉积在内心深处的情怀。”陈旺弟说。
用镜头讲好身边的“南海故事”
□西樵摄影协会会员
刘凯平
这个周末,西樵摄影协会会员刘凯平背着相机,探寻大地艺术节各艺术分区。“已走过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儒溪村、渔耕粤韵这5个艺术分区,其余3个分区也准备抽空走走。”刘凯平说。
其中,他最喜欢的要数身边的“太平墟”分区。刘凯平说,他在太平墟附近工作、生活了近30多年,对其那份情愫难以割舍。“大地艺术节通过艺术再现,尝试建立一个‘古墟新市街’,让太平墟变得熟悉而又陌生。”
在刘凯平眼中,太平墟昔日的繁荣景象,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记忆,更有一份文化底蕴,让人每每念起,催生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将继续用镜头去学习、去发现、去讲好身边的“南海故事”。
艺术节带动文旅进一步发展
□西樵山开心农家美食农庄老板曹健锋
“借着大地艺术节的开幕,客流比以往多了很多。”这个周末曹健锋忙个不停,中午连吃饭都顾不上。就读初二的女儿也在周末来帮忙,担任“楼面经理”。
曹健锋是西樵山云路村村民,小时候随父母搬迁到山下。近年来,西樵山越发有活力、有色彩。2017年,曹健锋辞去“加钞员”工作,与妻子回到云路村经营起农庄,在这里他遇到各种有趣的人与事,“非常荣幸大地艺术节在这里举办,既亲身近距离接触很多艺术大咖,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也见证西樵山文旅经济进一步发展。”曹健锋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厨艺让更多游客品尝到西樵“家味道”,在西樵山游玩过程中留下美好印象,让更多游客记住西樵山,记住幸福西樵。
大地艺术节让乡村锦上添花
□儒溪村村民余泳霞
“现在有电饭锅煮饭,煤气灶炒菜,妈妈小时候都没有这些电器,靠的是生火煮饭炒菜……”儒溪村村民余泳霞带着两个儿子,走进由艺术家向阳创造的老房子里。看见熟悉的灶头,她笑着跟儿子分享儿时生活环境,领着儿子蹲在灶头前,戴上耳机,观看“火炉”里的“火”,仿佛回到儿时生火煮饭的时光。
“房子里满满都是儿时回忆,孩子们也能体验到妈妈儿时生活的情景,学会珍惜当下生活。”余泳霞说,让她惊喜的还有西樵禅钟,悠悠钟声将她在工作日当中的紧绷思绪,放松了不少。
近年来,儒溪村越来越有“颜值”,余泳霞常带着两个儿子绕着村子散步,“现在儒溪村真是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这次的大地艺术节让儒溪村锦上添花。”
艺术作品多维度展示本地特色
□禅城游客
李云卿
这个周末,李云卿与两位好友特意穿上唐装,一路打卡大地艺术节。在渔耕粤韵艺术点位处,艺术作品《鱼跃鸢飞》勾起李云卿儿时玩跷跷板的乐趣,与好友拍了不少美照。
她们还乘坐“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沿着桑园围水脉,一路领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的生态风光,观赏两岸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水乡村舍。
“每个艺术分区作品各具特色,多维度展示了本地鲜活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面貌,值得慢下脚步来欣赏。”李云卿说,计划下个周末继续与好友打卡剩下的艺术分区。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图/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钟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