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
城市发展要为文化搭台让文化唱戏
■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受访者供图)
11月17日,南海召开文化发展大会,重磅发布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政,启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关于新格局下的南海文化发展路径有何亮点?对南海未来意味着什么?就此,珠江时报记者专访了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
记者:南海区发布《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份顶层设计之于南海意味着什么?其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殷秩松:南海正加快推进城产人文深度融合发展,在这背景下《意见》的出台,对南海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城产人文发展的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否则城产人文就缺了一个板块。
《意见》的最大特色,不仅仅停留在文化本体范围之内来看文化发展,还明确地提出以文塑城、以文化人,把文化的作用施展到城产人文建设的领域中去。《意见》对文化的定位够高、够宽,举措够深入,而且是全域性、全城性、全面性。
记者:南海提出打造“最岭南”人文之城,何为“最岭南”文化?如何为它素描?
殷秩松:岭南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南海是岭南广府文化的涵育地,讲自己是“最岭南”有着这份自信。同时,这个“最岭南”并不是排他的,只是说他集聚岭南广府文化的特色。
一座城市的文化如果没有特点,哪怕是高度现代化城市,都会缺乏让人能够长期建立情感连接的载体,这样的城市发展是不持久的,城市终究是人们的一个精神性需求的容器。如何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南海?可以把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中去。“最岭南”实际上是代表岭南的一种人文生活、岭南的一种开放格局等。
记者:“水上南海”发展计划中提到要发展滨水土地经济、滨水商业经济、滨水旅游经济,对推动南海文旅发展有什么意义?
殷秩松:过去南海人主要是傍河生活和发展,非常多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都是在水边。随着公路铁路的兴起,城市开始背河发展,这些生活生产设施都逐渐荒废和没落了。在策划这次“水上南海”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南海的村落,看到非常多的古老建筑、生产遗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遗存资源作为南海滨水地区复兴的载体和着力点,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活化。
通过滨水地区的改造更新发展城市旅游经济,是水岸经济的一大热点。创造全新的滨水体验,有利于弥补城市旅游资源的相对不足。利用水岸经济,有效整合旅游产业的各个要素、加强旅游产业与休闲产业的结合、实现城市旅游业的“核变”,是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实现城市职能转换与产业升级的有力手段。希望能调动多方力量一同参与到滨水地区的复兴当中来。
记者:《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时发布,它的亮点是什么?
殷秩松:《发展规划》的最大特点是把格局拉大,建立起大文旅产业的概念。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费都可理解为未来大文旅的一个部分。西樵的沃土,不但要大家来玩,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希望更多的文旅企业的总部、各种新业态的机构、年轻人的创业实践等都能集聚在西樵。同时我们还要以文旅的理念赋能纺织、陶瓷等传统产业的升级。
记者:通过此次大会发布的系列组合拳,如何理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殷秩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次“水上南海”发展计划虽然大部分是围绕文旅来做规划,但它推动的是滨水地区的复兴,带动滨水经济的发展,这可以体现出新时代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但今天我们不应该再仅仅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城市在全域发展中都要为文化搭台,让文化来唱戏,这对于南海城产人文融合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不要把文化再当作一件衣服,文化就是我们的灵魂,是未来心之向往的所在,是一座城市的活力所在。
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