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要趁热打“贴”
“三伏天灸”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三伏天灸 ”对儿童反复咳嗽等有良好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讲究冬病夏治,即在夏日治疗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夏至之后,便迎来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7月6日是“三伏天灸”首贴日,南海区各大医院都有提供三伏天灸服务,市民有意愿的可前往体验“冬病夏治”的魅力,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三伏天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是以经络腧穴理论及时间治疗学为基础,选择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补益肺脾肾的药物,在特定的时间敷贴于穴位或患处,通过经络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为什么“天灸”要选择在“三伏天”?“三伏天是全年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渗透与吸收。”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龙喜说,夏季“三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为三个庚日,在中医的角度来说,庚日属金,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的最好时机。“天灸”正是借助夏季人体阳气升发之势,应用温热养阳药物,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补充阳气,温散寒邪,使之扶正祛邪,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三伏天灸”可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痛经等疾病。此外,“三伏天灸”对儿童反复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虚弱多病、体质偏寒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作用。然而,孕妇、发烧、咯血、有咯黄稠痰的人都不适宜做“三伏天灸”,龙喜提醒,做“三伏天灸”之前,一定要找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看是否适合做这项治疗。
贴药后皮肤会有灼热感,为了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成人一般贴药时间控制在30分钟至1小时,小孩则为15至30分钟为宜,避免灼伤皮肤。揭开后见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可外涂万花油以减轻刺激,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应保护创面,避免抓感染,必要时应到医院处理。个别会出现皮肤过敏瘙痒情况,可擦抗过敏药膏或前往医院处理,并戒吃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同时,贴药当日要戒吃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等。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时然方婷通讯员黄燕芬
三伏天灸贴药时间
伏前预热:7月6日(星期三)初伏:7月16日(星期六)中伏:7月26日(星期二)中伏加强:8月5日(星期五)末伏:8月15日(星期一)末伏加强:8月25日(星期四)
哪些疾病适合贴三伏天灸?
1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2肌骨疾病: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等;
3消化疾病:虚寒性胃病、慢性胃肠炎等;
4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等;
5儿科疾病:慢性咳嗽、消化不良等;
6免疫疾病:过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
7亚健康人群:睡眠障碍、焦虑状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