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就是南海最大的确定性
评论
◎蓝海平
近期有两个会议备受关注。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确保经济在合理期间运行。5月22日至25日,广东省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握大局大势、扛起历史责任,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并绘制了未来五年广东发展蓝图。两个会议释放了相同的信号: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稳经济必先稳信心。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5月18日至24日,南海举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系列座谈会,政企同心话转型,观大势、谋策略、探路径,有效凝聚了转型共识。南海全面吹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冲锋号”,彰显了政府以“有形之手”推动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让企业看到了新的动力和希望,极大地提振了企业家信心。
观大势
传统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规律所致、现实所需,是经济发展的大局大势。“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大势,唯有顺势而为方能行稳致远。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政府所急,也是企业所盼。在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系列座谈会上,我们强烈感受到,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已成为各方共识,政企双方金句频出,“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转型升级就是最大的确定性”“落后业态唯一的出路是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更需率先升级”等观点引起强烈共鸣。这些金句都支撑着同一个结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转才有出路,不转没有未来。
面对产业迭代升级的大势,如何做到顺势而为并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南海有过成效明显的探索。比如,2007年南海对陶瓷行业进行“节能减排、整治提升”,促进了产业升级迭代,至2010年陶瓷企业从108家下降到10多家,尽管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但整体效益得到提升,产值、税收占原有规模的80%,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原来的3%,既释放了产业空间和土地资源,又避免了行业恶性竞争,涌现出蒙娜丽莎等一批优秀企业。又比如,名杰纺织通过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了11层综合智造型大厦,打破了纺织企业不能上楼生产的“行业定律”,实现了企业的效率变革,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再比如,家具行业在新零售、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的渗透下,涌现出林氏木业、维尚家具等一批高成长企业。实践反复证明,转型越早越主动,与其被动转型,不如主动求变。
谋策略
传统产业不是抛弃而是提升
传统产业既有眼下的困难,也有昔日的荣光。
就当下而言,传统产业的确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小散乱污”企业多。消耗资源多、治污压力大,但经济贡献小。比如,里水镇的物流产业占地超2200亩,但亩均税收贡献仅有1.4万元。二是产业联动整体偏低。比如,西樵集聚了860多家纺织企业,不仅相互间合作少,甚至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三是品牌意识不强。比如,南海区机械装备企业集中,仅狮山就有1.2万家,但没有形成类似徐州工程机械之都、宁波水表之都的区域品牌。四是带来社会治理压力大。比如,大沥专业市场集聚10万人口,带来严重的交通、城市管理、“两违”建设、消防安全等压力。“多而小、散而乱”正是南海传统产业最真实的写照。
回望南海的工业历程,传统产业是最厚实的“家底”,是“基本盘”和立区之本。每一个产业、每一个产品,都书写过南海制造业的传奇故事:日用五金曾达到全国总产量的80%,铝型材曾达到广东省的68%、全国的40%,建筑陶瓷达到广东省总产量的48%,皮革、纺织服装及床上用品、装饰板材等工业产品总产量均达到全省总产量的20%以上……正是这些传统产业支撑了镇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南海经济的腾飞。
正确看待传统产业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前提。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不能被简单地认为是南海的瓶颈,而是南海发展的基石和优势。时至今日,在全区13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集群占了10个,优势传统工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达37.8%。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工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转型不是要消灭传统产业,而是要让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产业结构中,使之成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传统产业转型不是要一关了之,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这种考虑,南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形成了“三个一批”的策略:即“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最终目标是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探路径
政企协同做好六篇文章
传统产业转型,必须政府挑担子、企业闯路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方可转出发展新天地。
几天的讨论中,总结各方的共同观点,不难得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须政企协同做好六篇文章:一是从“空间集聚”,转向“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打破各企业之间单纯的“物理集聚”,促进紧密协作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二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工程师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24个科创平台更好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三是从“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更加注重质量品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建设,用质量代替数量,加快打造区域品牌和质量标杆。四是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坚决整治安全生产、环保、质量、能耗不达标企业,改造提升低效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是从“封闭经营”,转向“开放发展”。资本市场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能够帮助企业打破封闭的家族经营,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服务企业上市就是最好的转型升级。六是从“政府监管”,转向“政企协同”。政府不仅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还需注重与企业联动,同心同向携手促转型。
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抓改革、促转型”工作主线后,区政府紧锣密鼓出台一批扶持政策,以上六个方面均有布局。比如,产业链建设方面出台了“六个一”精准服务方案,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了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质量建设方面出台了质量品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方案,拥抱资本市场方面出台了促进优质企业上市和发展扶持办法等。除此之外,南海还出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十条措施”、深化土地利用方式改革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近期,南海还将针对11个传统产业出台转型升级的细化方案,这些政策将直击传统产业“痛点”“堵点”“难点”,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转型赢未来,扬帆再远航!一路走来,南海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求变的勇气从未磨灭。展望未来,矢志转型的南海,必将在传统产业上“转”出勃勃生机,“转”出发展新活力。待传统产业化茧成蝶,南海必将迎来新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