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创新举措发动长者接种疫苗,得到众多长者积极响应
“打了疫苗,出去饮茶安心多了”

■里水贤僚村委干部、党员来到榕树头下,了解长者对疫苗接种的看法。
珠江时报记者/刘伟鹏摄

■《《疫苗少不了疫苗少不了》》歌曲录制现场歌曲录制现场。。 珠江时报记者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邓施恩摄摄

扫码看《疫苗少不了》MV
当前,全国疫情多发频发,防控形势复杂严峻。而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守护市民健康。
改编粤语歌曲、提供“一条龙”服务、挨家挨户宣传……近期,南海区多个镇街创新举措,积极发动符合条件的长者接种疫苗,做到“应接尽接、适接尽接”,构筑全民免疫屏障。
改编粤语歌曲呼吁长者“应接尽接”
“想要出街liao,疫苗少不了”……3月15日,由里水文化界改编、合唱和制作的粤语歌曲《疫苗少不了》MV上线。歌曲以亲切的乡音、熟悉的旋律,号召街坊积极主动和家中长者一起接种新冠疫苗。该歌曲制作历时仅3天,改编自经典粤语歌曲《友谊之光》,由里水一众本土文艺界人士参与歌词改编、录音、合唱和制作。
据悉,为号召60岁及以上长者接种新冠疫苗,里水镇宣传文体旅游办、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召集里水音乐协会一批原创音乐人,展开一场“头脑风暴”,希望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件音乐视频宣传精品。
“好的,没问题。”“行,包在我们身上!”……3月11日下午,里水音乐协会3位会长及5位原创音乐人二话不说就接下了“任务”。对于歌词改编者而言,与其说是“任务”,不如说是“挑战”。他们知道重新填词的时间只有不到1天,但依然选择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静下心来日夜奋战,只为做好这件事。更有甚者,凌晨2时仍然坚持创作,只为不错过稍纵即逝的灵感。
“接种新冠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效的手段,我们有义务呼吁长者行动起来,以文艺创作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出一分力。”音乐人景三说,歌曲标题和歌词中的“疫苗少不了”,是他思考创作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句话。最终,歌曲创作团队共征集发动了13人参与创作,当中不乏作曲、歌词改编者、录音师、歌手等“角色”。
3月14日上午,歌曲创作团队面对面交流创作灵感,对初筛出来的歌词进行打磨。仅一个上午的时间,歌曲完成完整填词并顺利定稿。
当天下午,创作团队“乘胜追击”,讨论演唱和录制环节的安排。为了让号召呼吁更入耳入心,歌曲采用了“独唱+男女声合唱”的形式进行录制。在创作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歌手演绎、录音、后期混缩、视频剪辑等环节,仅半天时间就相继完成。最终,创作团队仅花了3天,改编歌曲《疫苗少不了》就“闪亮登场”。
此外,里水文学艺术协会成员也以“文艺+防疫”的形式,创作了如现代诗歌《打针防冠疫》、散文故事《广场今晚不跳舞》、快板书《打疫苗啦》等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文学作品,科普防疫知识,呼吁镇内60岁及以上长者接种新冠疫苗,备受里水街坊喜爱。
提供“一条龙”服务 让长者安心接种
近期,里水镇各村(社区)妙招频出,鼓励长者主动接种新冠疫苗。其中,贤僚村通过分片包干、入户回访等形式,帮助村内长者认识疫苗、接种疫苗。
“大婆,早啊,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胳膊还有酸痛感吗?”3月16日,贤僚村党委书记郑亮钊联同村委干部、党员来到长者郑姨家中,了解她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后的身体情况。郑姨拉着郑亮钊唠着家常,分享村中所闻趣事,时而拍手掌,时而开心大笑,“感谢你们的回访,你们真是我的‘贴心人’。”
连日来,郑亮钊都会早早回到村委会,安排好当天防疫相关任务后,便带着干部、党员,带上花名册、拎着大包小袋往村里走。“通过回访,我们能及时了解老人接种疫苗后的身体状况,给他们送上关怀。”郑亮钊说。
贤僚村地处里水镇东北部,四面环水,村民大多仍保持日起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尤其是长者,由于思想相对保守,加上大部分青壮年已外出打拼谋生,很多长者成为“独居者”,发动60岁以上人群接种新冠疫苗难度较大。因此,贤僚村通过“分片包干、两点服务”,同时推行疫苗接种回访服务,帮助长者高效、安全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具体而言,贤僚村由村党委书记带头,联同“两委”干部、直联团队对辖区分片包干,从实际出发,摸清适龄接种长者人群基数,建档建册,并分组开展入户宣传动员;同时,每日委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驻点村委和疫苗接种点分别担任接送员、陪同员,及时沟通对接相关情况,帮助长者高效安全完成疫苗接种;最后,由片区村委干部带头,入户了解长者接种后的身体情况,并送上关怀和慰问。
“将长者疫苗接种工作做精做细,暖心服务村民看得见,自然会主动参与进来。”郑亮钊说,目前,贤僚村60岁及以上人群的第一针接种率已达90%以上。
贤僚村细致入微的疫苗接种服务,得到了大部分长者的认可,其中不少人还主动成为榕树头下的“疫苗接种宣传者”。他们讲述自身接种体验,消除村民的疑虑,发动邻里好友主动接种疫苗。“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好处,村委为我们忙前忙后,服务非常贴心,我们当然要支持!”郑姨说。
挨家挨户宣传接种服务送到“家门口”
“下楼就能打疫苗,真方便!”3月15日,流动疫苗接种车“开”进狮山镇大学城社区禾粤尚德居小区,让长者们在“家门口”就能接种新冠疫苗,打通疫苗接种“最后一公里”。
接种现场,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全程陪同长者,让他们感到安心又温暖。为了方便居民,大学城社区工作人员还在现场设摊办公,耐心为长者解疑答惑,并协助他们完成疫苗接种。
当前,狮山镇把60岁及以上身体健康、无接种禁忌症的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对此,大学城社区积极响应,对社区6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摸底,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发动巾帼志愿者、大学生、群众等多方力量入户宣传,以最快的速度鼓励无禁忌症长者“应接尽接、适接尽接”。
连日来,大学城社区23名工作人员联同约40名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呼吁长者接种疫苗。
“大学城社区情况比较特殊,很多长者是退休老师、职工,流动人口较多,经常不在这里住,这增加了我们推动长者接种疫苗工作的难度。”大学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中心主任叶炳威介绍,因此,社区除了挨家挨户宣传,还需要多次联系长者或其家属,有时甚至要打三四次电话,以便跟进情况,动员无禁忌症长者尽快接种。
故事
老人主动申请打疫苗为防疫贡献一“臂”之力
“打了疫苗,出去饮茶都安心多了。”已完成新冠疫苗第一针的长者刘环在接受家庭医生的回访时说。
近日,刘环在家人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到丹灶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中心接种疫苗。接种点医务人员详细询问了刘环的身体情况,为其测量血压,现场予以评估。经过一系列检查、核实,在确认刘环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并无相关疫苗接种禁忌症后,医务人员为其顺利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打疫苗之前还是有些顾虑的,但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对我做了思想工作,让我减轻了心理压力。”刘环说。
据了解,家住丹灶社区的刘环生于1919年,虽然已经103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社区干部入户宣传新冠疫苗接种政策时,刘环得知60岁及以上人群可以接种疫苗,便积极响应,主动要求家人带她去接种新冠疫苗,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臂”之力。
“虽然她是百岁老人,但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是接种了更安心。”刘环的儿子说,母亲个人防护意识很强,时刻关注疫情防控形势,现在形势较严峻,母亲看到很多长者都去接种了,而且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已完成接种,便主动申请打疫苗。
“婆婆,打完疫苗后,身体没有不适的情况吧?”3月15日,丹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带着血压仪、血糖仪等设备到刘环家中开展健康评估,询问她接种新冠疫苗后的感受,并现场为刘环量血压、测血糖。检查结果显示刘环血压平稳、身体状况良好。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刘伟鹏李福云陈时然通讯员丹宣罗荣继巫韵婷杜颖贤杜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