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林深处的守山人
南海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西樵中队的守家护林故事

■模拟消防演练中,队员手持水枪灭火。 珠江时报记者/黄永程摄

■队员身背风力灭火机,手持打火把在西樵山巡逻,仔细排查 火患。 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扫码看视频新闻
开栏语
虎年新春将至,最近,南海推出一系列“春暖花开遇见南海”暖春大礼包,让“就地过年”更有温度、更暖心。
珠江时报记者深入一线,推出“新春走基层·我在南海过大年”系列融媒体报道,呈现活力新南海的新春故事,传递春天的希望和力量,陪您一起温暖过大年。
清晨6时,南海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西樵中队四班长区兴淦头戴安全帽、身穿橙黄色消防服、背上风力灭火机,带领队员走进西樵山深处,走过他无数次走过的巡逻路,仔细排查隐藏于林中的火患,“虽然早已熟悉护林工作,但每一次巡山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今年春节,区兴淦将和队友一起,全员24小时值班。在区兴淦眼里,春节不是团聚的时刻,而是执勤巡护的重要节点,“进入特别防火期以来,我们将关口前移,在各个进山通道设置卡点进行检查和宣传。”
与高山为伍、与林海为伴,这将是西樵中队43名森林消防员特殊而寻常的一个春节。
他们是西樵山林深处的守山人、守家人。
结庐山林只愿青山翠绿
天色微明,休班结束的区兴淦骑车早早归队,带齐装备、带领班组成员开始一天的工作。伫立在入山口,身后是逐渐苏醒的城市,眼前是深幽静谧的青山,离山近一分,他身上的使命感也重一分,“守住这片山、这片林,也是守住我们的家。”
西樵山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种类多,仅林地面积就有3.3万亩,是“国家森林城市”佛山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西樵镇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也容易带来“火患”,尤其是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森林中隐藏着各种隐患。更棘手的是,在西樵,森林与城市没有距离,“许多山的山脚就是学校、厂企、居民区,西樵山更是游客众多的景区。”中队长潘海涛直言,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在此背景下,2018年11月,西樵中队成立,这支佛山市成立最早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以西樵山为核心,肩负起镇守西樵、九江、丹灶三镇山林的重任,进一步提升南海区的森林防火能力。
这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有43名消防员,平均年龄不到27岁,其中过半是退役军人,他们分批常驻在西樵山和西岸林场,守护林与家。
“西樵山于我而言,是特殊的。”小时候,区兴淦常常跟着父母到西樵山玩耍,看狮王争霸,可以说,他与西樵山就像纬线和经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当得知西樵中队面向社会招录森林消防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可以以这个身份守护西樵山,守护生活在西樵的家人们,我很骄傲。”
和区兴淦一样,潘海涛也一直守护着西樵这个“新家”。潘海涛老家在沂蒙山脚,小时候山里只要发生火情,他总是能看到积极参与救火的村民,“大家都把山林当成自己家,自家着火了必须得救。”后来,潘海涛离开大山,在外求学,入伍从军,但那些救火村民的身影一直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
2007年,一次部队调动,又将潘海涛拉回了山里,不过,这次他守护的是西樵山。
丈量山路只愿岁月静好
守护山林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系列的行动。西樵的山林四季常绿,也暗藏隐患,西樵中队的森林消防员们每天穿梭于山间小道,从细枝末节找准可能引发问题的前兆,守护岁月静好。
加入西樵中队已有三年,李长辉已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丈量山路。每年春节前后,是西岸林场的森林防火特别防护期。作为西樵中队西岸分队的负责人,李长辉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只见他穿上防火服,再次检查消防装备,又正了正帽子,带着队员进山。
茫茫林海,要如何排查隐患?李长辉有两个“大招”:看白烟、闻焦味。“山林是满眼绿色,突然出现白烟,可能就有情况了,也许是火情隐患,也许是有人点火、祭拜。”身处茂密山林时,视线范围变小,除了细致地看,李长辉还要通过嗅觉辨认是否有烧焦味,“嗅出异常,我们就要立即搜查气味源头,排查隐患。”
巡山过程中,李长辉走走停停,仔细检查山林中的消防管网、蓄水池等救援设施,“马上就过年了,安全第一。”今年春节,他也将在西岸林场驻点度过,“春节假期24小时值班备勤是常规动作,这两天计划开展一场突击模拟盲拉,不定时间、地点,检验队伍的应急应变能力”
宁可千日无火,不可一日不防。“森林消防工作要以防为主,以救为辅。”进入森林防火特别防护期,潘海涛绷紧了神经,西樵中队全体队员也“闲不住”,增加巡山时长、频率,以“车巡+人巡”织密巡护网,同时将关口前移,在西樵镇内重要进山路口设立森林防火检查点,对来往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
除巡山护林外,队员们还依托西樵山,开展负重登山、负重长跑等体能训练,以及水泵架设与撤收、灭火机具操作与使用、车辆驾驶与维修、无人机驾驶训练等技能训练,提升技战术水平。
其中,车辆驾驶是针对消防车驾驶员所开展的特殊训练。“救火抢险争分夺秒,如何尽可能快速到达火场?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到水源?如何保障队友安全撤离?这些都是我们的必修课。”平日里,哪里的山路陡,西樵中队消防车驾驶员卢建民就会到哪里去训练车辆驾驶。他还会常常更换训练场地,并将路线记在脑海里。
“近年来,我们还配备了无人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因此,无人机飞手也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潘海涛自豪地说,该中队已配备2名无人机飞手,在他们的操作下,无人机这一“空中卫士”为森林防火工作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逆火而行只愿林海为安
除了“闲不住”,西樵中队这支队伍还“冲得上”。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逆火而行,只愿林海为安。
“有紧急任务,立即归队!”2019年冬,某日下午,在家休整的区兴淦收到归队通知后毫不犹豫地起身,仅用十分钟就从家中回到西樵中队。归队后,潘海涛简要地说明了任务情况:某地发生山火,全队立即整理装备,立即赶赴支援。
“支援路上我才想起来还没告诉家人,就简单地跟他们说有事要忙。”这是区兴淦首次参与灭火救援,他没想到这一忙就忙了四五天。根据现场指挥部统一部署,西樵中队全队人员分成数支小队上山灭火。区兴淦就带领4名全副武装的队员组成3+2的方阵,其中3人手持二号扑火工具在前面扑灭火源,2人背着风力灭火机在后方吹压火焰、吹散热量,“一如我们训练时那样。”
毫无疑问,灭火救援是一项辛苦又危险的工作。但在持续4天的灭火救援中,浓烟、热浪、炙烤、疲惫,没有阻挡西樵中队队员们逆行的步伐。他们有的将救援物资输送至救援最前线,有的分工合作筑起“截火带”,危险靠近时,他们也能及时去处置应对。
“离危险最近的时候,大致就是在火海里逃生。”卢建民还记得,在他们扑救时,几点火星随风飞落在消防车后方干燥的松树丛里,松树瞬间爆燃,滚滚浓烟和火光快速扑向人车方向,最近时离消防车只有五六米远。
卢建民立即启动车辆,在确认人员到齐后驾车撤离,“现场烟雾阻挡视线,我是凭着记忆中的路线撤离的,我们平时养成的‘车头朝外不朝内’的习惯,也为安全撤离争取了更多时间。”
扑救时火光冲天、火灾后满目疮痍的情形,让卢建民既感觉使命艰巨、责任重大,又十分惋惜和痛心。唯愿英雄永无用武之地,这是西樵中队所有队员的心声。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害极大,他们不希望在火场上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深感森林防火不只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
“请不要带火种上山,不要在山上吸烟。”如今,西樵中队队员每天都会在西樵山人流量大的出入口设置宣传岗,宣讲森林防火政策,提醒市民游客防患于未“燃”。
他们的身后,青山重重,令人生畏。正是他们以“不负青山”的情怀,用平凡而温暖的坚守,让“绿水青山”“生态保护”在南海变得具象:穿山甲、野猪自由奔跑在山林里,古树名木“老有所依”,美丽花海引得游人如织……
特写
防火神器科技阻“燃”
“您已进入林区,请注意森林防火……”冬日上午,记者来到玉廪峰(饭盖岗)入口处,就能听到路旁语音宣传杆发出的语音提示,提醒市民注意森林防火安全。
这是西樵山森林防火示范点建设项目玉廪峰(饭盖岗)段建设工程的项目之一。“到队这几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森林防火工作正逐步从‘人防’向‘技防’转变。”潘海涛骄傲地说,从地面的语音宣传杆到密林中的地表火探测器,再到空中的无人机,各种“防火神器”上天入地,科技阻“燃”,为森林防火插上智慧“翅膀”。
其中,语音宣传杆可以自动检测车辆和人员,主动播放提示语音。其还具有视频录像功能,森林消防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森林防火的“实时监控+远程对讲”。
再往山上走,行至半路,潘海涛指了指树上安装的一个形似视频监控的设备,“这是地表火探测器,在探测到火情后会自动报警。”别看地表火探测器个头不大,却是个“千里眼”,10米内可探测到打火机火焰,100米内可以探测到2平方米火焰,且因呈锥形覆射,监测面积可达15亩。
“除了这些地面、空中设备,我们在天上还有无人机巡航。”潘海涛介绍,该中队的5台无人机兼具多种功能,可以一机多用。
一旦发现火情,无人机也能派上大用场。在2020年的一次山火扑救中,因起火点地处陡峭的山腰处,西樵中队派出无人机“踩点”,快速、实时传回火情监测情况,为指挥部指挥调度、确定扑救路线提供科学依据;灭火后,无人机还能识别余火,计算过火面积。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杨慧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慧郑慧苗通讯员蔡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