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六个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完工背后的硬核实力
新工艺“挑大梁” 巧施工“不添堵”

■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方智恒摄
12月下旬,走进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施工现场,远远便望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新建的单塔双索面斜拉桥宽阔整洁,水泥搅拌车、工程车在桥上桥下穿梭,正在浇灌的人行天桥上架设了密密麻麻的支架钢管,工人们有的在加紧施工,有的在平整桥下土地,为冲刺通车目标,全体建设者马不停蹄、全速前进。
一座桥,连接禅南两区,融入城市风景,更是南海城市交通网络蝶变的见证。截至2021年,包括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项目在内的6个重大交通工程项目陆续建成通车。
这些“民心桥”“幸福路”的背后,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折射出建设者的硬核实力:有项目团队用“精益求精”诠释工匠精神;有项目团队大胆运用新工艺“挑大梁”;有项目团队下足绣花功夫,优化施工组织“不添堵”……
难点与精点用专而尖的技术攻克双重难题
12月28日,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建成通车。该项目全长611.55米,主要工程是一座单塔双索面斜拉桥。站在大桥上眺望,从禅城到南海就是“跨一步”的距离,但要打通这“跨一步”距离,却并不容易。俯瞰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工程,可以发现,这座横跨佛山水道的桥梁是不对称的。“不对称的设计和复杂的地质环境,给项目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海五路西延线(南海段)项目工程部长蒋海雷说。
由于该项目靠近佛山水道,岩溶发育程度较高,存在较多较大溶洞。为保证桥梁桩基施工的质量和安全,项目团队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制定了可行性桩基溶洞处理应急预案。
根据溶洞大小,项目团队采用不同处理方案:较小的溶洞处采用片石+黏土回填处理,较大的溶洞采用永久钢护筒跟进处理。“最长的钢护筒达40.8米,就像给桩基施工加了一层‘保护膜’,确保桩基施工安全。”蒋海雷介绍。
大桥钢梁架设也是项目建设难点之一。受路线规划影响,大桥虽然是2×135m跨度对称,但桥梁线型却不对称,其中靠禅城侧桥梁为曲线段,这给大桥钢梁架设带来了不小挑战。
因此,钢梁制造精度尤为关键。大桥钢梁分为16个节段,采用双边对称悬臂架设。然而在桥梁“拐弯处”6#至9#节段,由于钢梁架设控制精度达不到预期目标,项目团队与钢梁制造单位反复沟通,多节段在厂内提前预拼,减小钢梁制造误差;同时与设计、监理单位加强沟通,现场架设过程中加强观测,控制误差。历时近一个月的努力,6#至9#节段钢梁架设精度误差成功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确保了项目的进度和大桥的安全。
“这是一座小而精的桥。”蒋海雷感叹道,该项目处处是难点,项目团队用专而尖的技术,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克了工程难题。“通车后,该片区居民从南海驾车到禅城时长缩短近30分钟,出行更方便了。”蒋海雷说。
“无感”与美感施工过程少干扰建成后成风景
遨游的鱼儿、绽放的烟花、飘落的雪花……每逢节假日到来,夜幕下的沥桂大桥就变成LED巨幕,呈现美丽风景。
沥桂大桥是文华北路北延线项目的单位工程之一,文华北路北延线这条长达3.96公里的新建道路包括桥梁、隧道、互通立交、照明等附属工程,各工程间相互交叉干扰多,施工周期长。如何减少施工对城市环境、市民生活的干扰和影响,成为摆在建设方、施工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比如,项目中的城南立交主桥需跨越广佛高速,施工中掉落一颗石子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文华北路北延线项目经理何英介绍,在建设中,他们采用轻型的菱形挂篮进行悬臂浇筑作业,并在挂篮下方设置全封闭兜底板,逐节循环推进施工。如此,既不影响高速通行,又避免施工落物,一举两得。
得益于项目团队的绣花功夫,像这样“无感”的工程还有不少。在建设大镇隧道时,设在铁路下方的钢便梁、钢枕木与地下的桩基础共同搭起“承重台”将铁路架空,确保顶进框架施工期间不影响铁路通行;在顺接原文华北路段时,轻质泡沫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使用,减少了填筑路基过程对路侧住宅、商铺的影响。
当然,文华北路北延线项目并不是所有工程都是“无感”的,沥桂大桥的灯光工程就为市民带来了美的感受。
沥桂大桥主桥上的LED灯带由3.7万盏点光源组成,它们主要通过控制系统,以点阵排列的方式在斜拉索组成的斜面呈现画面与动画。“灯带可根据管理要求实现场景控制,当大桥亮灯时,它就变成了引人注目的‘网红桥’。”在何英看来,这是一座集交通、休闲游憩于一体的景观桥梁,有助于提升南海的城市品质。
2021年6月30日,文华北路北延线正式通车。当晚,沥桂大桥上的国旗、党旗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祝福语点亮夜空,它以这场“开场秀”致敬党的百年征程。
速度与激情首用新工艺建设“加速度”
随着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配套道路的完工通车,前往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的市民明显感觉到,道路更通畅、安全了。
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配套道路项目主要包含辅道的拓宽改造、定向匝道、新建人行天桥、门诊部下沉广场四大部分。其中,下沉广场是主要工程之一。
“我们将下沉广场的攻坚节点设在2021年5月,工期十分紧张。”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配套道路项目负责人何学升告诉记者,影响下沉广场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空间受限,因施工便道仅限一车通行,材料运输吊装效率低,且东侧场地狭小无法建立施工便道,导致底板只能由东向西按顺序施工,工作面无法同时铺开;其二是如果使用常规的排桩加横支撑基坑支护设计,将无法保证下沉广场如期完成。
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设计单位与多方研讨,决定在项目中使用一种新工艺——竖向锚桩施工工艺,这在佛山属首例。
何学升介绍,这一“挑大梁”的新工艺具有节约成本、减少耗时、方便施工的特点。建设下沉广场需下挖11米深的基坑,使用竖向锚桩施工工艺不需要施做横支撑,基坑能够形成一个无阻碍的平面作业空间,便于机械设备直接进场作业。“使用新工艺后,下沉广场基坑支护的费用减少40%,节约近一半工期。”何学升说。
这样的“加速跑”贯穿在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配套道路项目施工各个阶段,建设定向匝道也是其中一个。定向匝道桥全跨主梁采用钢箱梁结构,施工方出动4辆300吨的吊车,将19节单节平均约16米长的钢箱梁搭建连接起来,仅用5个晚上就完成整体主梁的搭建。
“这个项目我们干出了‘速度与激情’。”何学升表示,该项目包含十余种工程,项目团队打破常规,抢抓工时,巧妙破解项目难点。该项目的完工,有助于完善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的交通路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杨慧文//珠江时报记者梁慧恩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