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科技局与区民主党派专题协商会议举行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行业精英给出“金点子”

■季华实验室。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了解更多“金点子”!
珠江时报讯(记者/彭美慈通讯员/陈秋萤)11月18日,2021年南海区科技局与区民主党派专题协商会议举行,与会人员围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主题建言献策,共议南海未来发展。
近年来,南海围绕“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主题,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招才引智,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先后引入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42个高端科创平台。
针对南海存在的创新平台布局不平衡、缺乏创新龙头以及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密切联系度不够等问题,各民主党派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入调研,认真思考,为南海科技创新发展抛出“金点子”。与会人员认为,南海应打通科技创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藩篱”,改变科技创新主体“各自为政”的现状;积极扶持科创平台与本土产业结对,推动科创成果本土化;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金融服务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的互相了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发展传统制造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要提升其创新的主动性和能力,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南海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焯辉表示,我们要发挥创新平台对人才和项目的吸引力,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
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乔吉飞表示,南海要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不断加大大院大所的引进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争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希望各民主党派多献务实之策,助力南海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制造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南海经验
●近五年,市、区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先后引入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42个高端科创平台,累计引进省级创新创业团队4个、市级创新创业团队111个、区级创新创业团队171个。
●其中,季华实验室目前已孵化了高科技企业13家,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引进领军型人才38人,实验室总人数超1400人,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12项。
●建立线上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加强创新平台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对接联动,进一步完善成果对接、创业辅导、金融对接等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各方建言
九三学社南海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张梦阳:
南海应建立面向市场的“校企”成果转化紧密合作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佛山产业转型重大需求展开科技攻关。同时瞄准佛山现有优势产业及在培育的新兴产业,根据各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进行强链、补链、延链,汇聚佛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优质科技资源。
民盟南海总支副主委路骏峰:
南海应扶持科创平台与本土产业结对,突出平台服务本土企业、本土产业的功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本土产业链现代化的需求,降低本土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环节的对外依存度,实现科创成果本土化。
致公党南海总支副主委秦伟新:
南海应构建科技和金融高度融合的信息共享机制,帮助和提升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全面了解、风险分析和审批决策等过程的效率。
部门回应
南海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焯辉:
推动创新平台探索本土化之路,加强其与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仍然是南海科技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下一步,南海将继续加强技术经理人联盟建设,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平台与科技企业的信息桥梁,做好企业与平台之间的翻译官,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