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村过中秋 赏民俗看非遗
南海活化利用古村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白沙社区的五郎杜公祠。 珠江时报记者/王方亚摄
▲西樵松塘村烧番塔线上直播活动。(资料图片)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中秋假期,一家人出游更添团圆气氛,“到乡村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游新选择。
当下,南海正在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完善旅游和服务设施以及打造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等,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赏非遗、观古建、品文化……这个假期不妨走进南海乡村,拥抱自然,感受无限风光。
松塘村 传统民俗迎佳节
松塘古村位于西樵镇西部,村中环境优美,岭南风情浓郁。走进村中,“积德读书”“金鳞跃”等与求学进取有关的文字在石刻匾额中随处可见,最有名的要数翰林门两侧对联:“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
自古以来,松塘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出进士、举人十多人,并有四人进入翰林院。松塘村因此孕育出“明理养德”的儒家翰林文化,成为闻名遐迩的“翰林村”。如今,村中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燕子傍岗飞”的地理布局依稀可辨。这里民风淳朴,注重文化传承和家风建设,至今仍保留有正月初四“出色”巡游、六月二十四关帝诞、八月十五烧番塔、十月三日孔子诞等民俗文化活动。
说到松塘村的中秋传统民俗,不得不提烧番塔。松塘村的中秋“烧番塔”曾经赢得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组的青睐,通过“云直播”走进全球观众的视野。
番塔一般直径2米左右,高5~6米,用红砖砌成。中秋节当晚,村民打开塔底的炉口,用火苗点燃番塔内柴草,番塔内瞬间冲出漫天星火,彼时火光、月光相互辉映。“松塘烧番塔传统延续至今已有300余年,代表着一种中秋的意义,成为每一年的习惯。”村民区邦锐介绍,“烧番塔”代表着秋天,代表着丰收的味道,也代表着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的家乡之情。
松塘村的另一项节庆活动——翰林文化节在每年的国庆期间举办,通过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少儿开笔礼、翰林宴、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八方宾客共沐翰林文化。
近年来,松塘村大力推动古村活化、乡村振兴。在挖掘古村历史,以翰林文化打造民俗品牌活动的同时,该村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不断完善古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古村实行保护性开发。此外,升级古村的文旅体验,积极引入“积厚堂民宿”“福厚博物馆”“茶缘轩”等文化旅游项目,发展与健康休闲相配套的绿色产业。
如今,松塘村已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旅游名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古村”等称号,是佛山著名的古村落之一。2020年,松塘村成功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让该村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打卡坐标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
推荐打卡点中秋烧番塔、翰林文化节、区氏大宗祠、区梦觉故居、福厚博物馆、村内古建。
温馨提示因疫情原因,今年有关活动安排可能会调整,届时以官方渠道通知为准。
仙岗村 品清甜泉水赏百年火光
假期有什么好去处?鉴赏岭南文化瑰宝、品尝蟹眼仙泉泉水、领略非遗风采……如今历史文化古村仙岗村也成为不少家庭出游的“打卡点”。
每逢中秋节当晚,对仙岗村村民来说,不仅会吃月饼、赏月亮,还会举行烧番塔。中秋节“烧番塔”是仙岗村传统民俗,已有数百年历史。番塔以砖头或瓦片做建材,围叠而上,塔身逐渐收小,最后封顶而成,下面有几个口,用来放入木柴、禾秆、花生藤等进行燃烧。
近年,每到中秋晚上,烧番塔活动都会吸众多引村民及远道而来的游客参与。村民将柴草、木糠等燃料投入塔中,燃烧时不断搅动塔中的燃料,熊熊燃烧的火焰夹带火星向上飞升,迅速蹿出塔顶,冲向天空,最高可达几十米,场景十分壮观。“火星越多,火焰越高,预示生活越红火,来年越兴旺。”村民介绍,如今烧番塔已经成为仙岗村弘扬传统文化的祈福活动。
丹灶仙岗村,位于佛山“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有为水道”美丽乡村示范片的核心区域。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中秋烧番塔的传统非遗民俗,还可以赏古建、品美食,领略古村之美。
至今仍流水涓涓的雌雄两泉——蟹眼仙泉,是仙岗村最著名的景点。穿过“葛洪遗迹”牌坊,走过两湖相伴的“葛洪古道”,沿着绿树成荫的小道寻去,久负盛名的蟹眼仙泉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潺流不息。相传,此泉因葛洪在仙岗云游炼丹时曾在此清洗草药、取水炼丹而闻名。由于井水清澈甘甜,来取水的村民仍络绎不绝。
岭南古建是仙岗村的一大特色,俭堂大夫祠、陈氏大宗祠、舆之祖祠……这里仅祠堂就有10多处。此外,仙岗村圣堂大街上,至今仍保存着宋代古井、清代私塾、清末民初旧商铺等,现代爱国儒商陈仙洲故居等景点仍保存完好。
通过古村活化,村内许多古建的功能界限开始慢慢被打破。其中,几经修整的陈氏大宗祠是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以往一年仅开门数次,用于传统祭祀、婚嫁活动。在活化升级后,陈氏大宗祠打破界限,把传统文化和文旅活动结合起来,如今不仅用作祭祖、婚嫁,还作为游客参观、村史介绍、乡村党建、狮队训练、研学教育以及村居各类文娱活动场室,成为仙岗最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近年来,搭乘南海古村活化、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东风”,仙岗逐步打造了“厚德有为·道格仙岗”的古村文化品牌,以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古村风貌为基础,打造休闲旅游、养生文化旅游,吸引越来越多周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打卡坐标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
推荐打卡点中秋烧番塔、蟹眼仙泉、仙岗村史馆、陈氏大宗祠、仙岗书院、葛仙祠、陈仙洲故居等。
温馨提示因疫情原因,今年有关活动安排可能会调整,届时以官方渠道通知为准。
白沙社区 古村有段“比藤还长的故事”
与广州荔湾金沙洲仅一水之隔的大沥镇黄岐白沙社区,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落藏身于闹市中,行走其间,仿佛间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想了解白沙的发展史,乡情馆是必定要打卡的地方。乡情馆由村中古庙改造而成,该古庙始建于南宋,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变成村民做藤席的工场。2018年,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大潮中,白沙社区投入130多万元,将该庙改建成乡情馆。走进古香古色的乡情馆,可以近距离了解白沙的古村历史、民俗文化、历史先贤、革命史迹等。“我们还安排了三名导赏员,可以给游客提供讲解服务。”白沙社区乡村振兴办副主任陈志权告诉记者,现在村中的河涌、道路,以及配套设施也在改造,未来白沙可以变成像周庄、逢简一样的古村水乡。
漫步在白沙的古巷和古建筑群中,随处可见保存良好的宗祠、旧屋、古桥。历经上百年的风雨,如今的白沙社区仍保留有杜氏大宗祠、潘氏大宗祠、陈溪陈氏大宗祠、陈氏祠堂等祠堂,经过重修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杜氏大宗祠是白沙现存最大的祠堂,面积约870平方米。清乾隆十七年(1753),为了感谢先祖盘天公的恩德,杜氏子孙斥资白银860余两,修建了这座祠堂,至今已有近270年历史。重教尚学,祖训永流传。杜氏先人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杜氏大宗祠当年就是按照学堂规格建造的。光绪年间,杜氏宗祠开办孔安家族小学堂。抗日战争时期,白沙小学也曾迁到杜氏大宗祠里。
行走于白沙,不仅可以领略到古村的历史文化风韵,还可以见识到传统非遗南海藤编的风采。如今,村内还经常能看到晾晒在一边的藤条、藤皮,还有做藤编日用品的小作坊。村内一家藤席加工场的女主人胡女士介绍说,自己从小就跟着爸妈做藤席,至今做了30多年。“我们做的藤席可用40年不坏!”胡女士自豪地说。
史料记载,南海藤编主要分布在大沥镇黄岐浔峰洲“下八乡”(沙贝、凤岗、白沙、冲口、陈溪、永澄、泌冲、横沙)和里水、盐步、平洲、和顺一带。早在唐代,大沥黄岐就以藤编工艺闻名,藤席被选为朝廷贡品,因白沙人的藤编技术高超,到清代晚期,白沙还被称为“藤乡”。
“白沙社区现在还在做藤品的还有30来家,并不算多。”白沙社区工作人员叶小姐介绍,因为手工藤编产品成本高、利润少,织藤席的收入也远低于其他行业。不过,村中老一辈人大多数都懂藤编,村民还是愿意与藤相伴,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习惯。
打卡坐标南海区大沥镇黄岐白沙社区
推荐打卡点白沙乡情馆、杜氏大宗祠、陈家祠堂、杏花桥、冲口蚝壳屋。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王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