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村里的“南海印记”(二)
遇见乌托尔库的美好

■越西县南海同心幼儿园,小朋友在操场活动。

■机德村驻村第一书记蒋力用网捞起高山冷水养殖虹鳟。

■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党建广场。

■社区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活动。

■尔觉镇阿支吾村3.0版的村史馆。

■越西县南海同心幼儿园,小朋友在操场做活动。

■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佛山楼。
越西,彝语称“乌托尔库”,南接喜德县、北连甘洛县,这里是一个四通八达之地。
早上,从喜德县出发,经过盘山公路和山间小路辗转来到海拔近2000米的越西县,已近中午。
来到越西县南海同心幼儿园的门口,孩子们看到有人前来,一蹦一跳地从屋子里跑出来迎接,得知记者来自南海,他们大方地用稚嫩的童声表达:“南海的叔叔阿姨,谢谢你们!这里好好玩……”
这个位于越西县尔觉乡打里井新村集中安置点内的幼儿园,是南海区委统战部联合南海慈善会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帮扶援助资金117万元援建的。
村民阿西牛牛木自小在打里井新村长大,深知教育是走出村里的唯一道路。为此,她没有将孩子送到村里的幼儿园,而是选择了更远、更贵的县城幼儿园。
去年,阿西牛牛木眼看着家门口的荒地里“长”出一栋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幼儿园,她打听到学校师资不错,还免学杂费,在幼儿园开园后,立刻将孩子接了回来送到这里:“这里跟县城里的幼儿园一样好。”
同心育童心,同心强党建。走进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广场中的社区党建宣传平台播放着新闻节目;再往里走,是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第八支部的党员们正在开学习会;旁边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彝族老人们吹起彝族传统乐器口弦,表达安居乐业的喜悦之情……
“从党建阵地到群众活动中心,社区里应有尽有,居民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干部王虹说,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由南海区社会资金帮扶援建的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建宣传平台,让党群联心、服务联动,绘就基层党建“同心圆”。
在距离城北感恩社区20多公里外的尔觉镇阿支吾村,还有一个感恩教育基地——村史馆。该村活用4.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将老旧房改建成村史馆,从1.0版的土坯房,到2.0版的石板房,再到3.0版的混凝土房,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写满了彝族老乡的脱贫故事。
“曾有一位贫困户来参观,刚走进屋里就非常有感触,因为房屋和屋里的生产生活用具都是她非常熟悉的,她还说要带着孩子回来,让孩子们参观学习,珍惜当下。”在阿支吾村第一书记莫洛依古莫看来,这就是他们建设村史馆的意义:让更多人心存感恩,砥砺前行。
从贫困村民到城镇居民,从缺教少医到全面配套,从全面落后到景美人和,越西县家家户户都“甜蜜”地融入现在的新生活。
每天一有空,蒋力就来越西县机德村脱贫奔康冷水养殖产业示范园看看,他是机德村驻村第一书记。“目前冷水鱼正在示范养殖阶段,今后将覆盖全村,形成全县最大的冷水养殖产业示范园。我们越西县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蒋力憧憬着越西县更美好的未来,也道出了全县人民的心声。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杨慧通讯员黄捷郭婉霞图/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